法官頻頻離職的冷思考
作者:符向軍 蔡蘭娣 發布時間:2013-09-03 瀏覽次數:2111
媒體報道,近期北京某中院3名骨干法官先后請辭離職,在法院內部和社會上引起很大震動。據悉,僅2012年北京某基層法院就有近十余名法官離職,而隨著今明兩年首批“五年服務期”期滿,北京法院系統可能會有一批年輕法官離職。
上述3名骨干法官,都具有法律或法學碩士學位,都是審判一線“挑重擔”的“精英法官”,審理了不少有影響的疑難復雜案件,且年齡都在35歲左右,正值法官職業生涯“黃金期”。
媒體分析北京法官離職的原因有四點:案子壓力大(人均年結案數達到三四百件至七八百件)、收入待遇低(一般月收入四五千元,不足以養家糊口)、提職空間窄(大部分法官常年辦案,沒有提升空間)、榮譽感較低(法官獨立辦案受制于公務員管理行政體制)。
北京法官離職,絕非我國法院系統個案,提前退休、調離法院、另謀職業等,是常見的法官職場現象或心態。據《法制日報》報道,5%的法官干不到退休年齡即離開法官隊伍。而據該報2010年4月29日報道,因為案件激增編制未增工作壓力大,2008年以來,西安中院有8名法官因為身體原因要求提前退休或調走。“他們不提任何要求,只是想休息,因為實在無法承受如此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壓力。這在一些部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更有甚者,據《南方周末》2010年4月10日報道,一位非常能干的、同事公認的具有法律理想主義氣質的好法官——湖南湘潭岳塘區38歲法官劉立明3月18日用一根繩子把自己懸掛在租住的房間內,以自殺方式永別人世。他在遺書中寫道:“工作壓力大,很累,不如死了算了,再見!”
法官頻頻離職,以致造成了不少地方,尤其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法官不斷流失、審判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這對如今訴訟爆炸、審判工作日益繁重的人民法院來說,無疑是個巨大損失。在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夢”的當下,司法愈益成為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法治保障,對定紛止爭、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媒體所說,如果法院成了“鐵打的營盤”,而法官成了“流水的兵”,則不僅是法院之痛,也是現代法治建設之殤。
法治成熟國家,法官享有崇高的社會美譽和優厚工資待遇,因而是流動性最小的職業之一。2010年4月,年近九旬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約翰·保爾·史蒂文斯因年紀大身體健康不佳,宣布將于當年夏天正式退休。與之相比,同樣是退休,中國法官是不堪工作與心理壓力,想早點休息。美國法官則是“很喜歡這個工作,而且覺得自己勝任愉快,如果不是年紀和健康因素,不會輕言離開。”;同樣是退休,中國法官年紀不過四十左右,卻已身心俱疲、“未老先衰”。美國法官雖至耄耋之年,卻雄心猶在,老當益壯!此間殊異,令人扼腕。
而同樣是“官”,相比一般政府行政官員臨近退休往往“戀棧”不舍,擁有司法裁判大權的中青年法官卻紛紛辭職或提前退休,境遇迥異,令人深思。
法官不堪工作心理重負和較低政治經濟待遇,請求離職或提前退休,全然顛覆了常人心目中的法官形象。一面是“裁判大權在握”,在老百姓心中高高在上、神秘威嚴的“法官”角色;一面是身心俱疲,要求離職、提前退休甚至選擇自殺的普通人,極度反差,令人唏噓。
骨干法官頻頻離職流失,負面影響堪憂。從內部來說,加劇了法官職業斷層現象,破壞法官隊伍穩定,“案多人少”矛盾愈加突出;從外部來說,大量優秀法官、中青年法官紛紛離職,使社會各界對人民法院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司法能力的工作目標產生懷疑;而且,大量法官不正常離職,比起以往調離、讀研、考錄等正常流失,會產生更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給在職法官和審判事業帶來巨大沖擊。
7月25日,在全國法院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周強院長要求全面推進法院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優秀法官頻頻離職流失與此極不相稱,因此,迅速加強法官職業保障制度建設,切實提高法官職業吸引力,積極解決“案多人少”矛盾,為法官工作減負,讓法官樹立崇高職業榮譽,拋卻后顧之憂,更好地投身審判工作和人民司法事業,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