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遷新居,一日讀陶潛南山詩,體悟養草種花,既可省錢,又可增加生氣和靈氣,“豐滿”我的居室。于是從花鳥市場郁郁蔥蔥的花房里買來一盆據說怎么養怎么活的細細小小的吊蘭,小心翼翼捧回家。

 

吊蘭又稱垂盆草、桂蘭、鉤蘭、折鶴蘭,根肉質,葉細長,似蘭花。吊蘭頂端簇生的葉片,由盆沿向外下垂,隨風飄動,形似展翅跳躍的仙鶴。故吊蘭古有“折鶴蘭”之稱。

 

一本正經地買盆,選土,移栽,頃刻間一個小盆演化為三個大盆,原本擠擠攘攘的一簇,終于伸展開枝條。愛人嫌吊蘭過于瘦小、素凈,不如大棵開花植物。但我說養吊蘭好處多多,可以吸收空氣中不好的成分……愛人不以為然,亦不加干涉。

 

端上陽臺,置于陰涼。正值春日突發猛長之時。我一日三上陽臺,左觀右看,欲從剛剛自冬寒的幕布里蹣跚而出的瘦葉上洞察一絲生機。三日兩澆其水,怕土壤干結,束其綠意,約其自由,鎖其個性,抑其本真;十日三施肥,想讓她肥肥胖胖,健健壯壯,以免筋不韌,骨不強,葉片不肥厚,體態不軒昂。珍愛憐惜之情,殷切企盼之意,不唯我獨知,愛人也常于飯前鄭重戲語:吃飯前先去看吊蘭!言語所及好像我飯前觀蘭一如西方飯前贊美耶穌一般,已經是吃飯不可分割的部分,免去則要心神不寧食不甘味。盡心若此,吊蘭當感我盛意,略長些許葉片應報我辛勤,誰知吊蘭并不如我愿,不僅似乎絲毫未長,甚至有一棵還溘然死去,全然不顧我傷心非常。

 

這時候,恰巧單位指派我出差,臨行之時,萬囑咐,千叮嚀,百般交代,將護花之責移交給愛人。此去半月有余,電話上囑咐家事時,吊蘭自是其中一筆。可愛人卻只是平淡而略帶笑意的“好著呢”,反而令我頗為擔心,慮及以往愛人的粗心大意,察考他平日對吊蘭的態度,比較“應付”我的言辭語氣,細細品來有些惶恐,我的吊蘭定是處于焦灼之中。干枯的蘭葉,空寂的花盆,清冷的陽臺將會令我的心多么蕭條,多么……我不能再想象。

 

出差回來,鞋未換,臉未洗,直奔陽臺去看吊蘭。意想中垂死的吊蘭而今竟茁茁壯壯,郁郁蔥蔥,新綠疊翠,遮土蔽盆,赫然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而且還抽出了許多嬌羞嫩綠,綿綿長莖柔柔地倒懸垂流于花盆之周側,靜靜地掛幾朵清清淡淡小小巧巧的白花,吊幾簇翹首回望悠閑自得的蘭葉,令我想起了迎春花含苞待放的柔媚,垂柳樹滿枝鵝黃的輕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竟忍不住手舞足蹈起來,驚得愛人的茶杯幾乎落地。

 

此后不著痕跡地刺探,方得知真相。原來愛人并沒有如我囑咐的那樣費心勞神無微不至,也并沒有象我推測地那樣深得養育之三昧。僅僅是,一周一澆水,澆透而已。這不禁令我隱隱若有所思,后隱隱似有所悟:過分關愛似乎無益于、甚之有害于事物的健康發展,養花猶如此,育人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