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9條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這為審判實踐中原告拒不到庭時,適用裁定按撤訴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但這一規定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實踐中,這類案件的承辦人在處理時做法也不統一,筆者借此談談自己對這一規定的管窺之見,以作引玉之磚。

 

一、撤訴處理裁定適用的主體范圍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29條規定,適用拒不到庭按撤訴處理的主體是原告。但筆者認為這里的"原告"除了指一般意義上的原告以外,還應包括以下幾類訴訟主體:

 

1、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1款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5條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或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可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是以本訴的原、被告作為被告提起訴訟的人,他在訴訟中享有原告的權利、負有原告的義務,其訴訟地位與其原告相同,因此,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亦應承擔與原告相同的法律后果,即被裁定按撤訴處理。

 

2、無民事行為能力原告的法定代理人。《民法通則》第12條、第13條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由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可見,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及不能辯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原告,不能親自進行任何訴訟行為,其訴訟權利義務必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因此,在此類案件中,真正在訴訟中享受原告權利、承擔義務的是原告的法定代理人。結合《民事訴訟法》第129條的立法原意,筆者認為,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原告的法定代理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按撤訴處理。

 

3、提起反訴的被告。在被告提起反訴而被人民法院與本案合并審理的案件中,被告的訴訟地位具有雙重性,即在本訴中是被告,而在反訴中則處于原告的地位。故在此類案件中,如果被告經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對本訴缺席判決,而對反訴則可以裁定按撤訴處理。

 

二、如何理解“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

 

對原告拒不到庭適用按撤訴處理的前提是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這里的“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原告拒不到庭,二是原告拒不到庭沒有正當理由。

 

所謂“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是指原告未按傳票約定的時間地點參加庭審活動的行為。原告到達指定庭審地點但未按指定的時間到達,抑或原告按時到達法院但未到達指定的庭審地點,均屬拒不到庭。

 

所謂“無正當理由”是指原告拒不到庭沒有合理的原因。何為“正當理由”?立法對此未作規定。筆者認為,這里的正當理由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種。其中自然原因包括:1、無法預見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嚴重積雪等,且足以影響到原告按時到庭的;2、原告因死亡、喪失訴訟行為能力、重大疾病等生理變故而無法按時到庭的。人為原因包括:1、原告在出庭途中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并導致其無法按時到庭的;2、原告受到司法機關或第三人拘禁,喪失他們的人身自由;3、審判人員的疏忽,如傳票上被傳喚人、開庭時間或地點出現錯誤,傳票未實際送交被傳喚人、開庭時間或地點出現筆誤,傳票未實際送交被傳喚人或其他有權收件的人等。對于原告記錯或忘記開庭時間、上班高峰期交通堵塞、與其他法院開庭時間相沖突等為由而不到庭的,則不能認定為正當理由。

 

三、如何劃分到庭與否的時間界限

 

在傳票指定的開庭時間屆滿后,原告到達庭審地點,此時如何劃分到庭與否的時間界限?這在實踐中有幾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原告一旦超過傳票指定時間到達庭審地點,則不論超時多少均應認定其拒不到庭;第二種觀點主張經一個相對合理的寬限時間作為界限,即若原告超過寬限時限到庭就應認定其拒不到庭;第三種觀點認為應以午別來庭劃分,即若通知上午開庭,原告下午才到庭;通知下午開庭,原告隔天才來,則應認定其拒不到庭。筆者認為上述三種觀點均有失偏頗,且隨意性很大。正如前文所述,拒不到庭是原告未按傳票指定時間或地點參加庭審活動的行為,是指原告未能參加該次庭審全部庭審活動的客觀事實,而這一事實須在該次庭審全部結束才能實現。由此可見,劃分原告是否到庭唯一科學標準是此次庭審中有沒有結束。即如原告到達庭審地點時庭審尚在進行,只能認定原告遲延到庭,而不屬于拒不到庭。反之,如原告到達時庭審已經結束,則應認定是原告拒不到庭。

 

四、按撤訴處理裁定適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原告無正當理由是指原告拒不到庭,而被人民法院裁定按撤訴處理,這對原告來說,不僅實體權益得不到維護,而且要承擔訴訟費用,意味著白打一場官司。因此,從訴訟經濟的原則以及辦案社會效果考慮,人民法院適用這一規定時一定要謹慎行事,從嚴控制。適用這一裁定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須向原告發出開庭傳票。向原告發出開庭傳票是適用這一裁定的前提之一,如果是郵寄送達,則應查核原告有否收到傳票。至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中,法院口頭通知或電話通知原告,但原告拒不到庭的,依法不能適用這一裁定。

 

2、裁定不宜當庭宣告。這是因為,適用這一裁定須同時具備原告拒不到庭和拒不到庭無正當理由兩個條件。而當庭可以查清原告拒不到庭的事實,但無法查清其拒不到庭是否合理原因。如果當庭宣告這一裁定,則極易造成錯案。因此,按撤訴處理裁定須在庭審后查實原告拒不到庭沒有合理的理由后,才能宣告,而不宜當庭宣告裁定結案。

 

3、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告未到庭,但其法定代理人到庭的,不能適用這一規定。正如前文所述,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原告不能親自進行訴訟活動,其訴訟權利義務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因此,此類案件的原告是否到庭不影響案件正常審理,人民法院不應因此類案件的原告未到庭,而機械地作出撤訴的處理裁定。

 

4、原告未到庭,但其委托代理人已按時到庭的,一般不適用這一裁定。但離婚案件除外。《民事訴訟法》第58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可見原告的訴訟代理人是代表原告參加訴訟活動的,他們到庭就代理原告到庭。因此,即使原告不到庭,但其代理人已按時到庭的,不宜按撤訴處理,但對離婚案件則應具體分析,《民事訴訟法》第62條規定,離婚案件有訴訟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達意志的以外,仍應出庭;確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庭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離婚案件的特殊性決定了此類案件的原告必須親自參加庭審活動,否則,人民法院將無法查清有關夫妻感情等訴訟代理人無法說清的事實,也將無法依照《婚姻法》第25條的規定,進行當庭調解。因此,對離婚案件的原告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且未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的,無論其訴訟代理人有未到庭,均可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適用這一裁定。

 

5、原告申請撤訴未獲準后拒不到庭的,不應按撤訴處理。這是因為人民法院裁定不準原告撤訴,是因為原告的申請不符合撤訴條件,此時如果在原告拒不到庭后再裁定按撤訴處理,就會在同一案件中出現兩個矛盾的裁定,這樣不僅有損執法的嚴肅性,而且容易被原告鉆空子。

 

6、在審理中發現當事人有違法、犯罪嫌疑的案件,不應按撤訴處理。如有詐騙嫌疑的經濟案件,對這類案件,即使原告拒不到庭,也應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作出缺席判決或移送有關部門處理,而不應裁定按撤訴處理。

 

7、若前次(或幾次)庭審中案件基本事實查清,原告在再次開庭時拒不到庭的,不宜適用這一裁定。筆者認為,立法者之所以規定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可以按撤訴處理,主要是基于兩個考慮:一是用這一規定來解決因原告拒不到庭而無法查清案情,并導致無法結案的問題;二是用這一規定兼作對原告拒不到庭的懲罰措施。而其中,前者顯然是主要意圖。因此,從訴訟經濟的原則出發,筆者認為既然案件基本事實已查清,就應下判,而不應一律發裁定代判。

 

五、一點立法建議

 

按現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原告不服按撤訴處理的裁定,不可以上訴。事實上,裁定按撤處理不同于原告自愿撤訴,它是人民法院強制終止訴訟的行為。由于在實際操作中的失誤,以及一審法官對"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理解上的偏差,錯誤裁定在所難免。如不及時糾正,就客觀上造成了涉訴原告的損失,增加了涉案原告的訟累,也有損執法的嚴肅性,甚至會助長濫用這一裁定的不良風氣。因此,為及時糾正這類錯誤裁定,筆者建議《民事訴訟法》修改時,應詳細列舉“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情形,同時賦予原告對按撤訴處理裁定的上訴權,或申請復議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