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面前的她,嬌小的身材,輕快的言語,兩彎含笑的眼睛,充滿著江南女子的柔美。她,就是管理著160多人的江蘇省人大代表、鎮江市丹徒區人民法院院長張蕾。她在民事審判一線工作二十多年,從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庭長……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過來,始終堅信法律的力量在于公正,法官的智慧在于定分止爭。

  在她的帶領下,去年以來,丹徒法院先后榮獲“全省法庭廉政文化建設示范單位”、“全省法院督查聯絡工作先進集體”、“省級巾幗文明崗”、“全市優秀人民法院”等榮譽。日前,記者走進這個群體,感受這位女院長對人民群眾的司法情懷。

  ■36年的“老上訪”案

  是怎樣解決的?

  張蕾常說:“要真正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放在心上,思想上真正重視,讓問題真正得到解決,群眾是能夠理解并接受的。”

  前不久,在丹徒區法院信訪接待室來了一位74歲的老漢,捧著一面錦旗,要求當面向張蕾院長表示感謝。

  這位老漢姓陳,上訪了整整36個年頭!

  陳老漢祖父于1942年將房屋出典給巫某,典期15年,期滿未回贖。陳老漢于1976年起訴要求回贖房屋,案件經丹徒區法院和當地公社、大隊、生產隊調解,陳老漢父親和巫某、柏某達成“典半折屋回贖”處理協議,丹徒區法院于1977年5月18日下發民事調解書。

  后來,陳老漢以當時未同意“典半”方案為由,要求將全部房屋回贖,進而數年進京申訴和上訪,并要求賠償其損失35萬元。案件經鎮江中院、江蘇高院核查均駁回了陳老漢的申請。可心性耿直的陳老漢怎么也想不通,于是反復不斷進京上訪,從壯年到老年,雖已年老多病卻堅持聲稱:“只要我有一口氣在,就還要到北京上訪。”

  2012年3月,陳老漢又一次來到丹徒區法院反映情況,正遇新任院長張蕾。“張院長,我為這個事情已經跑了三十幾年了,這個事情不解決,我是咽不下這個氣的,你一定要為我做主!”一見到張蕾,陳老漢就急切地遞上一沓材料。張蕾接過材料,耐心地聽老陳說完。“你的意思我明白,材料我收下,回頭會對案情作詳細了解。”她安慰陳老漢耐心等候,承諾盡力幫助解決問題。隨后,召集相關辦案人員了解詳細案情,同時向區黨委、政府、政法委匯報,尋求化解矛盾的方法。

  之后,法院和陳老漢所在地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幾次進行聯席會議商議解決方案,并多次對陳老漢進行息訴教育、法律釋明工作。針對陳老漢目前生活確實十分困難的狀況,區法院和當地鎮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陳老漢予以適當救助,同時妥善處理其生活上難題。

  一起長達36年的進京信訪“骨頭案”圓滿得到解決。陳老漢誠心地表示:“我死而無憾,今后絕不上訪!”

  對涉法涉訴信訪中的“老大難”,張蕾堅信“一線工作法”,面對面與當事人交流,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今年上半年,納入集中化解的17件涉訴信訪矛盾糾紛,化解率達100%,位居全市第一。

  ■16年的未執案

  是怎樣執行的?

  張蕾在處理信訪中常說:“換位思考,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

  今年2月,張蕾收到一封來自本市市民童女士的求助信。信中說,她是一名退休職工,十多年前別人欠的貨款,因各種原因,一直未能執行到位,如今自己年事已高,因家庭原因經濟生活困難,希望法院能夠幫助盡快追回貨款。

  張蕾仔細閱讀來信,了解基本案情后,召集分管副院長和執行局局長商議,并明確由執行經驗豐富的同志負責承辦,力爭盡快查明案情,加大執行力度。

  這起案件跨度近20年,要想很快查清絕非易事。經過調查得知,早在1997年時,童女士的丈夫王先生和李某因購銷產品發生糾紛,為維護合法權益,王先生將李某訴至法院。經法官調解,李某同意分期返還王先生賠償款1萬元,但調解書生效后,李某一直拒不履行。王先生無奈于1997年12月申請執行,過程中李某和王先生又簽訂了執行和解協議,約定于1998年2月底前全部付清,但此后李某卻不知去向,杳無音信。期間,王先生也因病辭世。

  李某無可供執行的財產,丹徒法院的執行人員赴多地查找李某的戶籍信息,但均未有任何發現。對這種標的額小、線索不明的案件是否要花費大的精力去辦,執行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張蕾了解后說:“換位思考,當事人的事,沒有大小之分。”

  隨后,執行人員再次聯系童女士,并將案件進展情況告之,希望其能提供更多的線索。童女士向執行人員反映,在1997年法院執行過程中,雙方簽訂協議之后,李某還叫來了自己的姐姐、姐夫為自己做擔保,當時的擔保證明自己還保存著,這么多年來,王先生和童女士一直都認為欠自己錢的是李某,并不愿累及李某的親屬,因此都是申請對李某本人進行強制執行措施,但眼看丈夫去世后,自己的生活困難,無奈的童女士希望能執行擔保人李某的姐姐、姐夫。

  了解到這一情況,為久無進展的案件打開了缺口。執行人員到公安機關查找李某姐姐、姐夫的身份信息,但查找到同名同姓的有十余人,且沒有一個是夫妻關系,或者戶口在一處。執行人員沒有放棄,一一排查這十余人的戶籍信息、家庭關系,并到其所在村進行調查,經過仔細的排查,終于鎖定了該案的擔保人李某某和張某。經過談話,李某某和張某認可其為李某擔保的事實,并陳述李某已經離家很多年了,和家人也斷了聯系。經過法官反復做工作,擔保人李某某償還了其弟弟已經拖欠了16年的案款。

  從執行人員手中拿到發還的案款時,童女士流下激動的淚水:“法官們鍥而不舍地為我追討回了這一萬元錢,太不容易了,法官們辛苦了!”

  “審判工作其實就是處理矛盾紛爭的工作,經年累月的工作容易產生倦怠心理,所以一定要多作換位思考,不要輕易敷衍,輕言放棄。”在民事審判一線工作二十多年,審理各類案件千余件的張蕾,每當看到百姓的合理訴求,一種“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的情懷就會油然而生,使命感、責任感就會激發。

  ■34名職工經濟補償金

  是怎樣兌現的?

  前不久,在丹徒法院案款發放現場,鎮江市某軸承公司的34名職工領到了近10萬元的經濟補償金。至此,一起矛盾突出的勞動爭議糾紛圓滿解決。

  2011年11月起,蔡某等34人所在的公司因經營不善,資不抵債,直至2012年1月被迫停產,勞資雙方因此發生糾紛。在勞動仲裁過程中,蔡某等34人先后兩次到區信訪局、地方政府集體上訪,圍堵政府大門。由于對勞動仲裁不服,蔡某等34人向法院提起訴訟。

  考慮到該案涉及人數眾多,當事人情緒激動,處理稍有不慎便極有可能引發群體事件。案件受理后,張蕾召集分管副院長、民一庭庭長商議解決方案。她要求辦案人員穩定職工的情緒,了解職工們的具體訴求和補償數額,同時她主動找到當地黨委政府、基層組織,積極爭取支持。

  第一次庭前調解,小小的法庭里擠滿了人。“我們辛辛苦苦這么多年,企業說關就關了,老板也跑路了,我們一家老小還要過日子,得給個說法!”

  “我們反正失業了,沒事就坐到政府門口去!”……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情緒十分激動。

  經過一次、兩次、三次……多次約談,向職工代表反復分析利弊,逐步達成適中的補償標準。

  為了兌現職工們的補償款,張蕾多次找到企業所在鄉鎮政府,釋明法律關系、明確可能導致的后果。經過一個月的努力,雙方當事人終于簽訂調解協議,34名勞動者在協議簽訂當天,領到了各自的補償金。

  “管窺全豹,只有認真對待經手的每一件案件,讓當事人在每一件案件中感知司法的溫度,才能讓司法的公信力在群眾心底落地生根。”張蕾經常與信訪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