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知了。”姜溱湖釁,夏風(fēng)習(xí)習(xí),蟬聲鳴鳴。

 

小時候,我生活在溱潼古鎮(zhèn),在溱湖岸邊常聽得蟬鳴。炎炎夏日里,“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房前屋后的小樹上“知了”聲一片,就連夜晚也蟬鳴不斷,小鎮(zhèn)沉浸在沒有紛擾沒有喧嘩的安逸和靜謐中。

 

在古鎮(zhèn)的東面有一條大河,叫四牙河,是當時里下河地區(qū)重要交通水道,它北通興化,南連姜堰,東接鹽城,西依泰州,溱潼就成里下地區(qū)重要的商埠。河的兩岸有很多樹木,刺槐、榆樹、垂柳、水杉,風(fēng)景獨特,每逢春夏,八、九歲的我,癡迷的總是樹上那抑揚頓挫的蟬鳴。

 

對蟬的好感乃至敬仰,是從書中了解到的蟬:“四年的地下苦工。三個月陽光的歡樂”。蟬的變化,從卵到若蟲再到成蟲,完成整個周期需要幾年的時間。幾年時間,于昆蟲而言,是一個極其漫長的等待。卵孵化到若蟲后便蟄伏在地下,吸附在樹根上吸食樹汁為生,二到三年后,甘于寂寞的若蟲發(fā)育成蟬,其間蟬一般要經(jīng)過五次蛻皮。雖然蟬的生長期很長,但它蛻化為成蟲鳴叫的時間卻很短,大約只有十天,三四年的潛心修煉,只為那一季的鳴唱。蟬一直不知疲倦地以輕快的歌聲,為大自然增添了濃厚的情意,難怪人們稱它為“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蟬脫胎換骨,從地下走到樹上,“知了,知了”地回響云天,它知道什么呀?是不是在黑暗中徘徊久了見了陽光開心?是不是預(yù)知來日苦短而愁緒滿腔?它默默地堅守在樹的一隅,守望藍天,守望陽光,樹的高端是它一生的歸宿,聲聲蟬鳴是它對人間凄婉的告白。

 

蟬無疑是田園歌唱家,城市的擁擠與繁忙,早已沒有了蟬鳴,而整日的繁忙和壓力,也無暇去顧及這美妙的自然之聲,此刻城市邊緣地帶的蟬鳴是多么深厚的上天的恩賜。

 

蟬為了鳴而蛻變。蟬鳴,是為新生而歌,為陽光而歌,為美麗的世界而歌,為來之不易而又短暫的幸福而放歌。蟬鳴來自苦痛,傳遞的卻是真誠,是幸福,是成功。蟬的笑語為我心弦的律動伴舞,漸次升華為一種沖動,一種走出家門的決心。從那之后,我就將蟬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底。

 

聽蟬鳴,我觸摸一個卑微而崇高生命的靈魂。這靈魂便是每一聲蟬鳴上萌動著的潔凈韻律,它無私地賜予萬物頑強的生命力,在靈魂里醞釀成亙古不變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