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類型

 

沭陽縣地區在校生犯罪類型主要包括暴力犯罪和侵犯財產犯罪。其中又以暴力犯罪為重。綜合四年來的統計數據,在校生犯罪中以暴力犯罪和侵犯財產犯罪所占比例最大,暴力犯罪接近所有案件的60%,而侵犯財產犯罪達40%。具體表現為聚眾斗毆、搶劫、盜竊、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犯罪,其中又以聚眾斗毆罪為重,占案件總數33..3%,占總犯罪人數51..9%;其次分別是盜竊罪和搶劫罪。各類案件在所有案件中所占比例具體為:聚眾斗毆占33.3%,盜竊占25%,搶劫占15.9%,尋釁滋事占7.9%,故意傷害占6..3%,強奸占4..8%,其他像故意殺人、搶奪、過失致人重傷、偽證等共占6.3%。由此可見,本地區在校生犯罪類型主要為暴力犯罪和侵犯財產犯罪。

 

二、犯罪特點

 

(一)從年齡結構上看,年齡大多在1420歲之間,16歲至18歲,是在校生犯罪的高發年齡段;

 

14歲至18歲正是由少年向青年過渡的年齡,身體上的發育與心理上的變化使他們渴望獨立的愿望異常強烈,通常這種獨立是以對成人社會的反抗的方式表達出來的。一些在校生選擇了逃避、離家出走與曠課逃學等方式,面對在校生成長中的煩惱,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并沒有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情感支持,那些涉世不深的在校生一時沖動,釀成了一幕幕悲劇。據統計,我院所受理的在校生犯罪中,作案時在14-16周歲的占14.3%,16-18周歲的占72.2%,成年的占13.5%。由此可見,16-18 周歲為在校生的犯罪高發年齡段。

 

(二)從犯罪形式上看,兩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數居多;

 

在校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受認識能力、社會閱歷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他們講求"江湖俠義"、"哥們義氣",盲目跟從,他們的作案形式多為結伙犯罪,少則兩人,多則數十人,多以同學、同鄉關系糾合在一起,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盜竊、敲詐、打架斗毆等違法犯罪活動。在校生犯罪團伙具有鮮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隨意性強,傳染性強。

 

(三)從性別上看,男性比女性多;

 

由于生理特點和心理特征的影響,在校生男性的冒險性和攻擊性都遠較女性突出,而由于受社會規范的熏染和制約制度有限,這種冒險性和攻擊性就表現得更為明顯。自從2009年以來我院受理的在校生犯罪案件中,男性在校生犯罪案件數及涉案的男性在校生人數均占98%左右。在在校生犯罪案件中,男性犯罪人所占比例遠遠高出女性犯罪人。

 

(四)從犯罪性質上看,以暴力犯罪、侵犯財產犯罪為主;

 

在本院近四年來受理的在校生犯罪案件中,主要是暴力犯罪和侵犯財產犯罪。其中暴力犯罪占到近60%,侵犯財產犯罪達40%。具體表現為聚眾斗毆、搶劫、盜竊、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犯罪,其中又以聚眾斗毆罪為重,占案件總數33..3%,占總犯罪人數51..9%。這和在校生的心理素質發展尚不成熟,又正處于血氣方剛之時有很大的關系。

 

(五)從犯罪文化素質上看,初中文化學生占絕大多數;

 

2009年以來我院受理起訴的涉案在校生的文化程度上看,初中文化學生占35.3%,中專文化學生的占23.3%,高中文化學生占27.8%。大專文化學生占11.3%.由此可見,在校生犯罪案件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大。這是因為初中生文化程度低,文化修養素質差,不僅使他們容易為外界不良因素引誘,價值觀念容易被扭曲,而且也使他們法制觀念淡薄,自制能力差。而文化程度越高,接受的教育越多,人的思想就會越成熟,犯罪幾率也就相對比較小。

 

(六)從主觀惡性上講,在校生犯罪主觀惡性比較小,多為一時沖動;

 

在校生犯罪多為一時沖動才犯下錯誤。在本院審理的在校生犯罪案件中,最大比例的聚眾斗毆罪均為學生們因為一些小事發生口角便發生了斗毆。而故意傷害等其他暴力犯罪也僅僅是因為被告人的一時氣憤。而在侵犯財產犯罪中,涉案人員有的是受了他人教唆,有的是一時見錢眼開,均為臨時起意。而案發后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均感到后悔,并投案自首。由此可見,在校生犯罪主觀惡性比較小,也易于教育。

 

三、犯罪原因

 

(一) 在校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4-18歲年齡段的在校生有其特殊的心理與生理特點,這個時期的在校學生處在青春期,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沖動,而且其道德觀念尚未成熟,判別是非的能力也不強,且部分在校生缺乏法制觀念,缺乏自制力,極易采用非法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如我縣某校一起聚眾斗毆案中,兩位男生僅僅因為一句口頭上的糾紛,便各自糾集一大幫人擺場子,打群架,造成了惡劣影響,甚至其中一位被告人因為持械造成三人輕微傷而被判了有期徒刑,自此失去了自由。

 

(二) 學校方面的原因;

 

在本縣犯罪的在校生中,學校管理的缺失起了很大的負面作用。一些學校一味追求高升學率,教師平時很少注重對學生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許多學校所開設的法律課程往往被文化課所擠壓、侵占,成了擺設,甚至很多學校并未開設法律課程,使得在校學生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個別未成年人因此不知法、不守法,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 家庭方面的原因;

 

據調查,犯罪在校生中,屬于家庭教育不當的為數不少。家庭是一個人生活和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導致孩子不良成長的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破裂。近年來,失和、失教家庭逐漸增多。最新統計顯示,父母離異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二是父母素質偏低,親子溝通不足。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見識面狹窄,又不主動學習,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與長輩的溝通存在著許多障礙,導致孩子在他律期就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三是家庭教育觀發生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對。一些家長存在"樹大自然直"、讀書多不如賺錢多等觀念,對孩子不聞不問;一些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動則打罵、訓斥,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冷漠的性格和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對子女嚴格要求過少,嬌生慣養、過度溺愛、縱容庇護其不良行為,養成孩子好逸惡勞、自私任性、驕縱霸道等性格。個別墮落型家庭,如家庭成員犯罪、生活墮落;夫妻離異,子女無人管教,這些都是誘發導致在校生品德滑坡,道德墮落的因素。

 

(四) 社會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商品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在社會上蔓延,使學生產生了畸形的價值觀念和心理需求,盲目追求物質生活享受,不安于學校宿舍、飲食條件差的現狀。畸形的價值觀念和心理需求,轉化為在校生潛在的消極因素,成為犯罪意念的"惡性腫瘤",加之一些社會"垃圾"對其的污染,使他們掉入"偷、摸、扒、搶"的旋渦,既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校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處于受教育時期,世紀觀、人生觀尚未形成,其思想行為受文化因素的影響最為直接。當前,文化領域中的糟粕和不健康因素泛濫成災,渲染色情、兇殺、暴力的書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場,讓缺乏甄別能力的學生容易失去自控能力,嚴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體健康,使一些學生盲目仿效,進而腐化墮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如被告人張X因看了黃色光碟后產生了犯罪的想法,并實施了犯罪行為,這不僅影響其求學,更是在自己的人生上刻下了抹不去的污點。

 

四、預防減少在校生犯罪的對策

 

在校生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解決的辦法也只有采取綜合治理。預防在校生違法犯罪是一項涉及面很廣的社會系統工程,各有關部門要在加大打擊青少年違法犯罪力度的同時,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積極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在校生違法犯罪。

 

(一)強化學校教育管理力度;

 

最主要的就是要強化學校、教師對在校生的教育力度上,許多在校生尤其是職校的學生之所以經常觸犯法律甚至受到刑罰的處罰,很大程度上與學校、教師的管理力度不夠有關,建議學校延長基本法律課程的課時,保質保量上好法律課程,讓在校生了解與他們有關的相關法律法規。且學??梢耘c公檢法機關聯系,設置法制副校長,增強公檢法對學生們的法治教育。

 

(二)進一步強化家庭的監管力度;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教師,其言行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家長應加大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力度,認真履行好監管職責,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對孩子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心,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密切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并予以正確引導,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家長應積極監督孩子接觸的大眾媒介、生活的社會環境,對孩子交友應積極引導,認真甑別,防止受有不良習氣朋友的影響。

 

(三)建立預防在校生犯罪的防控機制;

 

需公、檢、法及社會各界力量的投入,形成多方合力。公安機關應加大對教唆在校生犯罪的教唆犯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凈化學校周邊環境,整治社會不良場所;檢察機關應注重對微罪免予起訴的在校生的教育挽救力度,預防他們再犯;我院則針對已經起訴的在校生,寓審判與教育一體。而我們以后也要對已受處罰的在校學生進行的回訪,不僅對他()們起到進一步關心、教育的作用,而且通過與學校的座談,也能夠了解其他在校學生最近的思想動態,并對相關學生進行預防式教育。建議公、檢、法及其他相關執法部門能夠形成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聯動,定期輪流送法進學校,給在校學生建立起一個銅墻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