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司法的細節
作者:楊婷 發布時間:2013-07-29 瀏覽次數:2044
一本《細節決定成敗》,因其簡單、明了的觀點性而被紛紛傳看,其書名甚至成為不少人的口頭禪、座右銘。然而,也正是由于這開宗明義的書名,使得大部分拿起此書的人簡單地接受了細節決定成敗的觀點,就認為自己已經能把握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份細節,卻并未在現實中認真體會和踐行細節的真正涵義。
近期,曾成杰案在行刑前“沒有通知家屬”的事情在網絡輿論中不斷地發酵和膨脹,案件所在法院和法官都受到了公眾極大的質疑和沖擊,這就是細節決定成敗在司法實踐中的典型表現。我們無需質疑那些通過嚴密法律邏輯訓練的法官不懂細節,只是他們在處理無數個案時,一不小心會在某個案件中忽視了細節的運用,而有時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有可能激起滔天的巨浪。
曾成杰集資詐騙案可以說是在輿論的高度關注下完成判決的,而現階段不管是在網絡媒體還是個人的討論中,并沒有多少聲音質疑其判決本身的合法性。相反的,正是“執行死刑前沒有通知家屬”這一個細節被不斷的聚焦和放大。從長沙中院的說明中可以看出,行刑前“沒有通知家屬”并沒有明確違法法律規定,但是從人道主義角度而言,公眾對這一細節的質疑確實有“情理”因素的存在。
一個小小的司法細節,通過不斷的討論,使得其已慢慢偏離了案件本身,網絡的傳播力量將群眾不滿的鞭子抽到了中國司法的整體現狀上,于是,一場被放大的質疑誤導了群眾對現實司法的認識,似乎這一事件的發生就瞬間神奇的將我國司法帶入了“一片黑暗”,司法公信瞬間一落千丈。
近年來,隨著群眾法治意識的提升,司法實質正義和程序正義并重事實上已逐漸在社會各階層達成共識,特別是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的修改和完善,更是將這一精神融入了司法實踐中。中國司法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不能缺少輿論壓力對司法細節的推動。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對法官司法細節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注意義務。
確實,曾成杰案給我們帶來的不應只有負面的教訓和壓力,作為法官,更應該從反思中真正去體會司法應有的細節和群眾需要的細節。我們暫且不論曾成杰的其他子女是否在行刑前見過其父,也不管法院是基于什么原因沒有通知這個在微博上申訴的女兒。事實上死刑作為一種最嚴重的刑罰,是對公民生命權的剝奪,從人性的角度說,即使作為曾成杰案的被害人,也會贊同親屬最后見面權的行使,更何況普通的旁觀者。而法官也正是忽略了從基本情理的角度考慮執行細節,才被形勢所反噬。
立案法官一句主動的問候,審判法官一份從言行、舉止、穿著、甚至眼神上簡單的尊重,執行法官從當事人的立場多一點思量,對任何一個法官來說并不是難事,但收到的效果卻無法估量。但是,每一天、每一年,無數的案件在法官手上流轉,多少人會在忙碌中忘記了對當事人說一句溫暖的話語,在激烈的言辭辯論中忘記了更多的尊重,在復雜的法律關系中忘記了當事人情感的照顧。于是,當事人反感隨之產生,甚至會對案件實質和整體司法感覺產生影響。
因此,所謂細節決定成敗,不但在于我們是否能夠想得到,想到了是否能夠做到,關鍵是做到了是否能將其變成習慣,這才是司法需要的細節,這才是每一個案件當事人需要的細節,這才是一位成功法官需要的細節!
我們正處在一個法治發展的全新時代,民眾對司法寄予了更多希望和信任,相對應的也給這個時代的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光榮的法官,我們曾經懷抱著偉大的法治夢想進入法律殿堂,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股推動中國法治發展的助力,我們正在用青春和熱血踐行自己的誓言,我們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心去品味和實現司法的細節,讓全民的中國法治夢最終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