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 玉
作者:秦弘灝 發布時間:2013-07-19 瀏覽次數:1977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也;鯉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暢遠聞,智也;不屈不撓,勇也;銳廉而不忮,潔也。這就是玉所蘊含的五德。因為玉的美,必須經過“切、蹉、琢、磨”的繁復工藝才能煥發,所以,真正的君子也要經過提升修養和磨練品性才能成就。
“玉”可謂集自然之精華,匯人文之精粹,故古人“君子比德與玉”,希望具備“玉”的五德,并以此作為自己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縱觀玉石文化幾乎穿整個中國文化史,人們崇玉,賞玉,佩玉,藏玉是因為“玉”幾乎涵蓋了我們內心所崇尚的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它純凈,堅貞,寧靜,含蓄,正氣,具備了人們所向往的美好品質,看看流傳下來的典故和成語,幾乎包羅萬象:女媧補天,完璧歸趙,化干戈為玉帛,瓊樓玉宇,金玉良言,冰清玉潔……最可貴的是“玉”不屈不撓的品質:玉石俱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我欣賞和崇尚這些品格,也潛移默化影響,滲透著我的生活。
由于本人從事的司法工作,需要嚴肅,嚴謹和嚴格,故平時常處于緊張狀態,長年的司法工作加上個性的內向,使我看起來有點死板得“不近人情”。殊不知業余時間對玉石質地的探討,雕刻藝術的審美都帶給我很多的樂趣。在跨越7000年的玉石文化中徜徉,了解不同品種的玉石特質,不同年代的文化烙印,不同流派的發展歷程,真的是其樂無窮。
“玉”的潔白,溫潤,細膩,在反復觀摩和不斷觸摸中,通過人體皮膚天長日久的“能量交換”,漸漸有了更好的表現和提升,在我們不斷的把玩中隨著歲月的流失它仿佛就有了“靈性”。一塊貼身佩戴的美玉,若干年后,自然就寫滿了主人的氣息和符號。尤其是一件質地,構思,尺寸,做工都相當令人滿意的玉雕作品,也是可遇不可求啊,故有“玉隨人緣”一說。
多年前我自揚州購得一件“牧歸圖”的玉雕山子件。山色蔥蘢,小溪潺潺,一老翁手牽老牛,悠然過橋。微駝的背,反綁的手,隨意的繩,反芻的牛,還有那被山風吹拂的胡須,乃栩栩如生!一幅安靜祥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場景,躍然在上。
“玉”沒有翡翠的艷麗可人,沒有寶石的貴氣逼人,也沒有鉆石的璀璨奪目,但我就是喜歡它的潔白無瑕,溫潤光澤,似謙謙君子,不悲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