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城法院系統提及濱海法院的于國卿無人不曉,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的追夢者。近年來,他先后在全國、全省法院組織的書畫比賽中屢屢獲獎,被法院的干警稱為“高產”名家。

 

今年59歲的老于出身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高中讀書時就喜愛練習毛筆字。1974年入伍后,在1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對書法情有篤鐘一直沒有放下。1987年轉業進法院,先后在民一庭、人民法庭工作,無論審判任務多重,練筆從未間斷,業余時間和節假日幾乎都是與墨海為伴,技藝日益攀升,2010年先后加入鹽城市和江蘇省書法家協會。

 

有人問他,為何對書畫如此癡迷?他坦然地說:“練習書法是心智的礪練,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愛上她就舍不得放下”。

 

于國卿不僅喜歡書法,還喜歡篆刻藝術,對入篆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書寫頗見功力。2011年他篆刻的作品獲得法治·法院·法官—全國法院情景書畫展優秀獎。在此同時,他更喜歡發明于日本,傳入中國僅30年的現代刻字這門新型藝術。為嫻熟掌握這門集書法、篆刻、雕塑、版畫等多種藝術元素為一體的現代藝術,他虛心向他人請教,并自買木材,精心構思,反復雕作。他說要完成一件作品,從創意、構思到刻制需要耗費一個多月的業余時間。20127月在江蘇省高院60周年書畫展上,他創作的刻字作品獲美術類三等獎,其作品入展江蘇省第二屆刻字藝術展,在全省法院系統獨樹一幟。

 

練就一身過硬的書畫本領,就是要為法院服務,為大眾服務。這是于國卿一直遵守的法則。濱海法院文化建設名聲遠揚,2010年被評為江蘇省“法院文化建設示范單位”,2012年被江蘇省紀委等9家單位聯合確定為“省級廉政文化建設示范點”,并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這些榮譽的背后,于國卿功不可沒。走進該院的“海韻法魂”文化長廊,不難發現這條長廊獨具匠心、別具新意。長廊設有82個櫥窗,分為“法”、“審”、“德”、“廉”、“學”、“眾”、“和”、“史”8個主題,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當中有于國卿多幅獲獎作品,還有他幫助指導本院干警獲獎的作品。近年來有20多個法院、機關、企業單位的領導,300多名書畫愛好者前來觀摩,個個贊不絕口,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院有老于,勝過一寶”。

 

濱海公園的西側廣場,從清晨6點到晚上9點,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打太極的人氣特旺。人們為何選擇在這里聚集,一位晨煉的黃阿姨告訴我們:“這個廣場是法律廣場,廣場上設有9根‘羅馬柱’、9個櫥窗、67塊宣傳版面的法典故事和書畫作品,鍛練之余走一走,看一看,不僅身心愉悅,而且還學到了不少法律知識。”殊不知,這個廣場傾注了于國卿許多的心血與汗水。為把法院核心價值觀、法典名言、中國法治歷史、現代法制知識等向普通民眾普及,他在創作設計過程中不知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尤其是在選擇法典故事時,初選、精選,最終一組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經典故事完美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成了當地百姓受教育的一個絕佳場所。

 

在采訪中,該院的領導告訴我們,于國卿對人民法庭的文化建設貢獻也特別大。人民法庭“和文化”就是于國卿的得意之作。20055月份,針對當時社會風氣不正,公眾傳統美德缺失、案件當事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法律意識薄弱、對物質要求較高的實際,他提出創建法庭文化,要以通俗易懂的法文化、德文化、孝文化、仁文化等傳統的“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與當地的民俗傳統文化相結合,運用繪畫、書法等手法,用圖板布置在法庭辦公區和調解室內,以此教育和感化當事人,培養法官的法律信仰和職業使命感。如此創意得到了本院及上級法院領導的充分肯定。于國卿經過兩個多月的設計創作,一幅幅精美的、寓意深刻的“和文化”展板豎立在大套人民法庭的庭院內,光彩奪目、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在于國卿的指導下,該院5個人民法庭相繼建立了“和文化”園地,使前來法庭求助的各色人等抬頭遇良師,低頭受教育。今年6月一對小夫妻來到開發區人民法庭調解室,一幅握手言和的油畫,溫馨而富有愛意,讓這對夫妻感到一股暖流在身旁。法庭法官僅用不到半小時的調解,就使這對小夫妻重歸于好。當走出法庭時,他們緊握著法官的手說:“法庭的‘和文化’真是好,讓我們懂得很多,請相信我們一定會相愛過上好日子。”

 

“和文化”,潤物無聲,“和文化”如春風化雨,使不少反目成仇的在這里破鏡重圓,不少不孝兒郎在這里知錯改過、洗心革面。據了解,2007年以來該院5個人民法庭共化解各類民事糾紛8000余件,件件案結事了。20095月,全國法院文化調研會江蘇蘇北片在濱海召開,濱海法院人民法庭“和文化”的經驗在全國推廣。

 

于國卿,一位普通的法官,把自己的藝術才華奉獻給法院的文化建設,他不愧為的文化藝術的追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