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切實踐行群眾路線 保障民生促進發展
作者:張暉 發布時間:2013-07-04 瀏覽次數:989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的構想,并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其落腳點就是人民群眾得到實惠,過上更好生活。今年下半年即將開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是為了進一步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樹立群眾觀點,增進群眾感情,把一切為了群眾、真心服務群眾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切實發揮人民法院服務大局、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作用。作為人民法院,要做到依法服務大局,切實踐行群眾路線,通過公正、文明、高效的審判執行工作,切實服務民生、保障民生,促進社會科學發展,讓人民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一是強化宗旨意識,踐行群眾路線。依法保障和服務民生是人民法院肩負的一項重要職責,要始終堅持“公正司法、一心為民”方針,切實增強依法保障和服務民生的民本意識,強化司法為民宗旨意識,把依法維護好和保障好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法院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充分發揮司法審判的優勢,竭盡全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充分認識人民法院在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中的作用,自覺融入大局和中心工作,通過履行懲罰犯罪、維護穩定、化解矛盾、平衡利益、促進發展的司法職能,為改善民生,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盡職盡責。
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增強人民法官的綜合能力,不能單看學歷、看理論水平,更要看是不是熟悉社會、會不會做群眾工作,能不能化解社會矛盾糾紛,有沒有與人民群眾深厚感情,要歷經磨礪鍛煉,提高做群眾工作的本領。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依法保障民生。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民法官要加強司法保障和服務民生的司法能力,窮盡一切措施化解矛盾糾紛,在嚴格依法的前提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要強化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法律規定具有較強的原則性和程序性,但在解決具體糾紛的過程中,法院工作應該體現靈活性和人性化,要引導群眾用最省力、最省時、最省錢的方式解決糾紛。
人民法院審理的案件,涉及家庭、醫療、住房、勞動保障等問題,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與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要妥善審理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案件,真心為群眾排憂解難,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
要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盡力在四個方面狠下工夫。一是在確保司法公正方面狠下工夫,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司法不公問題;二是在提高司法效率方面狠下工夫,通過快捷公正的審判方式,將人民群眾及時從糾紛中解脫出來;三是在解決執行難方面狠下工夫,強化執行措施,加大執行力度,切實維護勝訴群眾的合法權益;四是在堅持群眾路線上狠下工夫,進一步完善公開審判制度,自覺將法院的司法活動充分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
三是完善為民機制,妥善化解紛爭。最高人民法院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司法為民宗旨,積極完善便民利民的訴訟制度和便民措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運用司法裁判權保障民生權益是時代賦予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使命。
“為民司法”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司法實踐。要不斷完善依法保障和服務民生的司法機制,要立足審判工作實際,從每一起具體案件、每一項群眾的訴求入手,又好又快地處理每一起民生案件。積極拓展矛盾糾紛合理解決的渠道,以積極的態度救濟民權,以快捷的審理解除民憂,以有力的執行實現民愿,讓人民群眾以看得見、聽得懂、信得過的方式,切實感覺到司法的公開、公平、公正和高效。堅持巡回審判,完善便民服務訴訟網絡。進一步關注弱勢群體的司法需求,加強刑事被害人和申請執行人的司法救助,對追索撫養費、贍養費、賠償金、勞動報酬等經濟上確有困難的當事人和農民工、下崗職工、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訴訟群體,依法緩減免交訴訟費,解決民生案件當事人的困難,不斷增進民生保障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