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皋法院對新沂某公司起訴如皋某經營部、孔某某、棗莊某公司侵害商標權及不正當競爭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判決被告如皋某經營部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一萬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原告新沂某公司系縫紉機、貼袋機生產企業,經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了21808698號商品商標“新屹立”,核定使用的商品為第7類。原告認為其產品有很高的知名度。被告棗莊某公司未經原告許可,在其生產的貼袋機上擅自使用與原告注冊商標相似的裝潢,標注了“屹立自動化YILIAUTOMATIC”字樣;被告孔某某、如皋某經營部實施了銷售行為,導致消費者混淆或誤認。被告行為侵犯原告商標權以并構成不正當競爭。要求三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原告損失。

被告如皋某經營部認為,原告的商標并非馳名或者著名商標,其不具備審查原告品牌的能力和義務;被告主觀上沒有過錯,案涉貼袋機系其通過電話向被告孔某某購買,再轉賣給買家康某,被告孔某某直接發貨給買家,在事發后,經電話詢問孔某某,才知該商品由被告棗莊某公司生產,被告如皋某經營部并不明知案涉商品系假冒;原告要求被告賠償損失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被告孔某某認為其沒有向被告如皋某經營部銷售過案涉貼袋機;被告棗莊某公司認為其沒有生產過案涉貼袋機,與被告如皋某經營部亦沒有業務關系,原告訴請沒有事實與法律依據。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告新沂某公司作為第21808698號“新屹立”注冊商標的商標權人,在商標有效期內,依法享有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

一、被告如皋某經營部的行為是否侵犯原告的注冊商標專用權。

根據法律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屬于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銷售上述商品的行為也屬于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本案中,如皋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調查材料查明,被告如皋某經營部2018年5月銷售給案外人康某的貼袋機罩殼上印有“屹立自動化YILIAUTOMATIC”字樣。該貼袋機無其它銘牌標志,非原告生產。被訴侵權商品貼袋機與原告“新屹立”商標核定商品類別相同。被告侵權商品上的裝潢字樣與原告的商標從文字對比看,最顯著、最醒目、最易引起消費者注意的部分均為“屹立”二字;被訴侵權商品上除印有“屹立自動化YILIAUTOMATIC”字樣外,無任何其它標識,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在不特別施以注意的情況下,會誤認為被訴侵權商品與商標所標示的商品系來源于同一市場主體,或者誤認為兩個市場主體之間存在著商標許可、關聯企業等關聯關系,造成消費者混淆或誤認。

因此,兩者應構成近似標志。被告如皋某經營部銷售被訴侵權商品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注冊商標專用權。

    二、被告如皋某經營部的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

根據法律規定,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裝潢相同或近似的標識,造成混淆或誤認的,屬不正當競爭行為。本案中,原告所舉證據不能證明其商品上使用的裝潢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裝潢”。

其次,從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商標法的關系而言,反不正當競爭法是對商標法保護商標權的補充,即在依商標法不能進行侵權認定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依反不正當競爭法給予判斷。本案中,被告如皋某經營部銷售案涉商品的行為已經被認定為商標侵權行為,對同一行為無須再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給予保護。

據此,原告主張被告如皋某經營部銷售案涉商品的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不能成立。

    三、被告孔某某、棗莊某公司是否構成侵權。

本案中,原告根據被告如皋某經營部經營者在如皋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陳述主張被告棗莊某公司生產、被告孔某某銷售了案涉侵權商品,但該內容均為其經營者口頭陳述,并無書面證據予以證明,被告孔某某、棗莊某公司對其陳述不予認可;案涉侵權商品上亦未標注生產廠家,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被告孔某某、棗莊某公司公司實施了侵權行為,原告要求被告孔某某、棗莊某公司承擔侵權責任之主張證據不足。

     四、被告如皋某經營部的責任如何承擔。

被告如皋某經營部實施了侵犯原告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應承擔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關于賠償的具體數額,原告主張適用法定賠償,法院綜合考慮被告如皋某經營部的銷售數量、侵權行為的性質、其主觀過錯程度,結合原告注冊商標的知名度及原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出的費用等,酌情確定賠償額為一萬元。

    【法官提醒】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系典型的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也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

經營者在從事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對其銷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務須盡到必要的審查或注意義務,不得侵犯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同時,經營者在進貨時要注意該商品是否由正規、合法渠道取得,妥善保管其進貨合同、發票等相關資料,以證明其合法來源。在糾紛發生時,也可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