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下的司法公信
作者:常文金 發布時間:2013-06-08 瀏覽次數:1139
服務:提升司法公信之本
地方經濟的發展,需要強大的司法保障。對揚中經濟的發展來說,光伏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支撐,法院服務經濟的重點,自然而然也就落在了為全市這一百多家光伏企業提供司法保障上。
2012年10月,揚中法院出臺《關于加強涉光伏企業案件審判工作的意見》,推出十五條司法保障和服務的舉措,幫助光伏企業度過經濟“嚴冬”。
十五條舉措,條條“一針見血”。從加強訴前服務,到提高立案效率;從妥善處理案件,到改進執法方法,每一條都為服務光伏企業量身定做。全市共受理涉光伏企業糾紛44件,在法院的協調處理下,追回案款5千余萬元,解決標的6千余萬元。在光伏的寒冬下,企業開始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
百姓的安寧生活,更需要便捷的司法服務。“如今打官司不用跑到十里之外的法院了,家門口就有說理的地方了……”西來橋鎮某村的王大爺如是說道。揚中法院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模式,在全市各社區(村)設立訴訟服務點,指派一名法官定點掛鉤服務,向社會公布定點法官的姓名、職務和聯系方式,全面開展訴訟服務工作。
司法應是百姓接近正義的一扇窗而不是眺望正義的一堵墻,揚中法院努力實現 “所有人的正義”“低廉的正義”“及時的正義”司法目標,以司法為民、便民、利民為出發點,注重開展巡回審判法庭下鄉辦案,為使百姓少花錢少跑路,把法庭帶到田間地頭,將法庭開在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因地制宜實行巡回辦案、就地開庭化解糾紛。
公開:保障司法公信之道
“審判法官在庭審中儀態儀表莊重嚴肅,歸納的爭議焦點準確明了……”剛剛參加完庭審的原、被告代理人在法官發放的庭審評議情況登記表上打分并填寫理由,這是揚中法院將訴訟參加人納入到庭審評議主體的創新做法。今年以來該院共評查案件 300余件,其中訴訟參加人參加庭審評議80余件。
訴訟參加人作為原被告雙方最為熟悉矛盾的起因、經過以及審理案件的過程,對于庭審法官是否有偏袒行為、儀態儀表是否規范和是否能夠有效處置突發情況等方面有親身經歷和清楚認識,案件當事人、代理人主要從法官的庭審形象、庭審程序、庭審能力等19個方面進行評查打分并填寫訴訟參加人有關庭審優秀、不合格庭審評價的意見及理由,督促案件承辦人和書記員落實好訴訟參加人參與庭審評議工作,確保該項工作切實發揮效能,成為提高審判質量的一道有力屏障。
“院長,您可要為我做主啊,我可是遭了政府的罪了……”,信訪接待室里60出頭的李某聲淚俱下地向當日公開接待的院長訴說著,原來在上世紀80年代初,李某響應政府號召進行計劃生育結扎手續,但出乎意料的是術后產生并發癥,致腸粘連和盆腔粘連,從此病如山倒,身體每況愈下,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時,李某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落差,她固執地將自己身體所遭遇的變故全部歸咎于政府身上。
面對情緒激動,態度強硬同時倍感無助的李某,院長耐心傾聽李某的滿腹苦水,本著解決問題的目的,院長溫情勸解,與李某商討解決方案,在與李某一次次耐心的交談中,李某不再堅持原本過高的訴求,與政府簽訂了和解協議,主動向法院撤回了起訴。
形象:塑造司法公信之形
“僅次于上帝完美的人是法官”,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法官隊伍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關鍵環節,也是使司法回應公眾信賴期待的核心內容。
針對青年法官司法能力不強、不能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這一突出問題,揚中法院出臺《關于實行青年法官導師制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資深法官的帶教、示范、傳承作用,加快人才培養步伐。
來自新疆某法院的選調法院陳旻因為語言不通、風土人情不熟,在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時候總會遇到不少障礙,“導師制實行以后,每當遇到困難時,朱滬生法官總會抽時間幫忙分析案情,熱心參與調解,在她的點播下,辦案思路豁然開朗”,陳旻感激地說道。
導師們在日常工作中運用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以語言傳授、行為示范等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其指導的青年法官的政治思想、審執業務、廉政建設等進行指導和監督,“手幫手”地猶如春蠶般踐行著各自的使命。
“司法禮儀絕非小事,作為審判機關的工作人員,更應該以較高的文明素養、周到的禮儀規范待人處事,塑造人民法官良好形象……”這是江蘇科技大學梅亮教授受邀來到該院就政法干警司法禮儀進行的專題教育講座。
為進一步提升干警政治素質及司法能力水平,2012年下半年以來揚中法院黨組研討決定舉辦“江州法苑講堂”活動,通過講堂授課形式為干警“加油充電”,助推干警司法能力提升。
通過邀請來自法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法院工作的特殊性及專業性進行授課講解,要求干警結合自身存在的問題,認真查擺,進一步端正司法理念,加深對政法干警崗位的認同感,使政法干警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培養一批理論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法官隊伍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