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勞動者可能與多家單位簽有勞動協議,這種情況下,有單位就會以聘用者有工傷保險為由,不給交納工傷保險。也有用人單位把社保金當成工資發……

  昨日,江蘇省高院發布新勞動合同法實施五年以來,勞動爭議典型案件,類似情況,是用人單位違法,需承擔相應責任。

  社保金當工資發,用人單位違法

  2006年9月15日,南京市民老李與某客運公司簽訂了《駕駛員聘用協議》,合同期為三年。雙方在協議中約定,所有工資待遇3100元(含五金)。后來客運公司要求提前一年結束勞動關系,遭到老李的拒絕,雙方鬧到了法院。

  法院認為,繳納社保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依法強制性義務,雙方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繳納社保金。所以客運公司與老李之間關于工資待遇中含社保金的約定無效,客運公司必須為他補交工作期間的社保。而尚未履行的勞動合同,雙方協商后,客運公司依法作出賠償后,雙方可解除勞動關系。

  多份勞動合同需多份工傷保險

  朱女士原來是南京一家國有企業的員工,由于單位改制,她與單位簽訂了保留勞動關系至退休的協議后另謀出路,被一家投資公司聘用。

  后來,在工作時,朱女士突發疾病死亡。她出事的第二天,她的丈夫就與投資公司簽訂了賠償協議,并支付了賠償款8萬元。不久之后,工傷認定部門認定朱女士應視同為工傷。后來經勞動仲裁部門裁定,投資公司需支付朱女士家人40多萬元。投資公司不服,雙方鬧到法院。

  法院認為,朱女士雖然是國有企業內退人員,其在內退期間與投資公司建立勞動關系,投資公司也應當為她繳納工傷保險費,可實際上并未繳,所以朱女士遭受工傷保險待遇損失,投資公司需承擔相應的賠償。

  鏈接

  勞動爭議案逐年上升

  據省高院新聞發言人介紹,受宏觀政策和經濟形勢影響,最近五年來,全省勞動爭議案件數量持續增長。全省地級市中,除常州地區外,其他地區勞動爭議案件全部上升,淮安、泰州、宿遷、無錫收案數同比均超過50%。勞動密集型企業是爭議多發領域,中小微企業成爭議主體。確認勞動關系爭議占比較高,案件數量顯著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