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28年,北洋軍事集團執掌中國政權,史稱北洋時代。印象中,北洋是個赳赳武夫爭權奪利的時代,是個列強環飼國運衰微的時代,是個億兆生民流離失所的時代,總之是個不好的時代。但是歷史是否就如后世傳說的那樣,正者至善至美,邪者大奸大惡,猶如京劇臉譜,忠奸善惡、涇渭分明。翻讀資深報人李潔的歷史隨筆《文武北洋》,其細膩的筆觸,自然的敘述,翔實的史料,逐漸顛覆了我對北洋時代固有的認識。“每個歷史人物都很復雜,尤其是大人物”,易中天誠不欺我。

 

袁世凱小站練兵,以西洋近代軍事方法操練新軍,北洋軍事集團發軔于斯。晚清政權危如累卵,武昌首義,迫使清廷將袁世凱和他的北洋集團推至歷史最前臺。亂世之中,槍桿子才是硬道理。以強大武力為后盾,袁世凱逼迫年幼的清帝遜位,忽悠革命黨人交出南方半壁江山,最后如愿登上大總統寶座。如果不是為了過把皇帝癮,老袁可能不會去簽什么勞什子二十一條,可能不會成為漫畫中那只手持專制大刀的“老猿”,也可能不會在千夫所指、眾叛親離中絕望死去,不會背負獨夫、民賊的罵名,遺臭至今。歷史沒有如果,所以老袁臭了。老袁一死,北洋群龍無首,集團內派系分立,皖系的段祺瑞,直系的吳佩孚,奉系的張作霖,紛紛粉墨登場,又匆匆謝幕離去,北京政權如走馬燈般更迭。這些北洋大佬,都是叱咤風云,不可一世的人物,但因為老袁稱帝,老段、老吳血案在身(三一八慘案、二七慘案),老張殺害了李大釗,歷史的污點,如白襯衫上的油污般顯眼,所以他們只能是梟雄。不過梟雄也是有骨氣的。下野后,老段、老吳這樣的老軍閥斷然拒絕日本人的拉攏,而面首一般的民國大員汪精衛,卻從重慶繞道國外,飛撲入日本人的懷抱。那段“張作霖手黑”的軼聞流傳至今,說老張故意將“墨”寫成“黑”字,以示東北三省寸土不予日本人的決心,這也許是日本人為什么要在皇姑屯炸死他的原因。后世簡單地給這些歷史人物帶上賣國賊、劊子手的帽子,或許并不那么公允,揭開一層層面紗,或許會發現他們,更復雜,更立體,更有血有肉,畢竟這是個梟雄輩出的時代。

 

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已久,偌大的華夏之國,被列強或租或借,劃定了各自的勢力范圍,以至于國內的政治勢力大都與外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老袁、老段、老張與日本人走的很近,國民黨接受蘇聯的資金、槍械和教員,成立初期的中國共產黨,活動經費大部來自共產國際。英美,日本,甚至是蘇聯,出人、出錢、出力,并非是國際好人主義精神泛濫,而是有著深層次的國家利益訴求,英美要市場,日本要土地,蘇聯要盟友。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在外國援助面前,北洋大佬們在國家利益上堅守的并不徹底,這也就是這哥幾個倍受國人詬病的地方。后世稱他們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言人,但這種表述未必準確,他們還是有底線的。二十一條老袁并未全簽,有跡象表明二十一條內容是在其授意之下外泄的,意圖引起歐美列強的干涉。老袁還編印《中日交涉失敗史》五萬冊,藏于魯境,以示忍辱負重之心,臥薪嘗膽之志。老吳在北洋大佬中,絕對是個異類,在其威望最高時,決絕對外宣告,不做督軍,不住租界,不結交外國人,不舉外債。得勢時,蘇聯人拋出媚眼,愿意援助他統一中國,失勢時,日本人腆著老臉,愿意幫助他重回政壇,重掌軍隊。但老吳民族氣節尤重,堅守住“不結交外國人”的承諾,讓蘇聯人碰了一鼻子灰,在日本人臉上狠狠甩了一記耳光。北洋時代,中國內憂外困,外敵環飼,群魔亂舞的外國勢力,激蕩人心的愛國民意,難以割舍的自身利益相互交織,將執天下牛耳的北洋大佬們網罩其中,讓他們在治國、富國、強國的歷史命題之前,未能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咳,誰讓這是個錯綜復雜的時代呢。

 

辛亥革命終結了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民國前幾年,帝制曾有過兩次短暫的死灰復燃,一是老袁稱帝,二是張勛復辟,但老袁的摯友徐世昌、忠實部下段祺瑞等北洋大佬,俱以不合作的姿態抵制老袁稱帝,張勛更是被老段直接率軍趕出了北京,可見共和是人心所向。以后,共和之路雖非坦途,卻也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也是在北洋時代,影響以后中國近百年格局的政治力量,也肇始于茲。在廣東,孫中山先生在蘇聯特使鮑羅廷的幫助下,重組國民黨,創立黃埔軍校,組建革命軍,積極籌劃北伐大計;在嘉興,今日之執政黨中國共產黨也誕生在南湖一艘普通的游船之上。說回到北洋大佬們,他們除了搶錢、搶人、搶地盤之外,也還是做了些有益于國人的事,老張大半家財用于興辦教育,修建鐵路;下野后的黎元洪興辦實業,熱心慈善,他贊助的南開學校,眾多學生中就有后來成為共和國總理的周恩來。建國后,總理仍記得老黎曾說過的“有飯大家吃”的名言。光明孕育于黑暗,北洋是個不算太好的時代,但也是個思想空前活躍、政治理想激蕩的時代,總之是個孕育希望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