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
作者:卓鳳芹 發(fā)布時間:2013-04-23 瀏覽次數(shù):552
公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在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又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但受害人遭受的重大損害得不到賠償而顯失公平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jù)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按公平合理觀念判定由雙方分擔損失的一種歸責原則。公平責任原則產(chǎn)生于"良心公平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公平責任原則的行使完全依靠法官根據(jù)個案情況自由載量,其功能在于分配"不幸"而非懲罰過錯,所以必須準確把握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
一、適用公平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
為防止對公平責任原則的濫用,我國法律已經(jīng)對其適用范圍有較明確的規(guī)定與限制。依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規(guī)定,以下幾種情況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監(jiān)護人已盡監(jiān)護責任的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又稱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jiān)護人承擔責任。監(jiān)護人盡了監(jiān)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監(jiān)護責任。"由此可知,確定法定代理人的侵權責任,適用兩個歸責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前者為基本的歸責原則,后者則是補充性的歸責原則。即損害發(fā)生后,首先推定法定代理人主觀上存在過錯,若法定代理人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則應承擔賠償責任;若法定代理人證明其已盡到監(jiān)護職責而沒有過錯,亦應承擔賠償責任,只是可以基于公平的考慮,適當減輕其責任。
應當明確的是,依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可能是完全責任,也可能是補充責任。即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個人財產(chǎn),則完全由法定代理人承擔賠償配責任;如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有個人財產(chǎn),則首先應從其財產(chǎn)中支付,不足部分由法定代理人支付。有的學者認為,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實際上確認了有財產(chǎn)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公平責任。筆者認為,該款只是關于法定代理人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規(guī)定,而且從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財產(chǎn)中支付賠償費用,盡管有公平的考慮,但這只是在其與法定代理人之間,而非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考慮公平。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158條規(guī)定,"夫妻離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這一規(guī)定實際上確定了未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承擔公平責任。
(二)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采取的措施又無不當?shù)?/span>
《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九條規(guī)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fā)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shù)拿袷仑熑巍?/span>"司法解釋第156條規(guī)定:"因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失的,如果險情是由自然原因引起,行為人采取的措施又無不當,則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要求補償?shù)模梢载熈钍芤嫒诉m當補償。"
從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在緊急避險造成損害,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采取的措施又無不當?shù)那樾蜗拢嬖谶m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兩種具體情況:其一,避險人為自己利益采取避險行為,即避險人與受益人為同一人;其二,避險人為第三人的利益采取避險行為,即受益人為第三人。在這兩種情況中,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且避險人采取的措施又無不當,避險人或受益人主觀上都不存在過錯,但如果依過錯責任使避險人或受益人完全免責,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又顯失公平。因此,應由法官依據(jù)案件的實際情況,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以求保護受害人利益,實現(xiàn)公平。
(三)為國家、集體或他人利益而遭受損害的
司法解釋第l42條規(guī)定:"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合法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在侵害人無力賠償或者沒有侵害人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經(jīng)濟狀況,責令受益人給予適當補償。"此種情形也屬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范圍。
(四)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當事人均無過錯的
司法解釋第155條規(guī)定:"因堆放物品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如果當事人均無過錯,應當根據(jù)公平原則酌情處理。"堆放物的性質與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所說的"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相似,確定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時,應首先適用第126條所采的過錯推定原則,推定物品堆放人有過錯,如果物品堆放人證明其沒有過錯,即當事人均無過錯,而由受害人承擔全部損失義顯失公平的,則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來分擔責任。
(五)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
司法解釋第157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但一方是在為對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損害的,可以責令對方或者受益人給予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這條規(guī)定同樣體現(xiàn)了公平責任原則的要求。
以上五種情形屬于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但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多變,法律不可能窮盡社會生活中各種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情形。在司法實踐中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能拘泥于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情形,只有通過審查,排除了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可能性,同時案件又符合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三個條件,就可以依據(jù)公平原則的理念予以裁判。
二、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必備條件
(一)加害人的行為與受害人之損害存在因果關系是首要條件
只有在加害人之行為與受害人之損害存在因果關系時,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并且,在受害人之損害由多個原因造成時,加害人的行為必須為損害的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或必然原因,若加害人的行為為受害人損害后果之次要原因、間接原因或偶然原因,則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若加害人致受害人較輕損害后,第三人行為介入引起了加重的損害后果,此時對于加重的損害后果,亦不能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適用公平責任原則。這是因為公平責任原則的基礎本身就不是加害人行為的違法性,加害人之行為并不受法律或道德的否定評價,不能讓加害人承擔過重的責任。
【案例一】原告彭某訴被告張某一案。原告彭某之子與被告張某等人在球場進行籃球對抗賽,原告之子從籃板左側上籃起跳時,張某轉身搶籃板球,原告之子倒在籃下左側,當即被送往醫(yī)院搶救,一周后不治身亡。就本案來講,原告之子與被告在一起打籃球相碰屬于籃球場上比賽發(fā)生的正常情況,不存在故意和過失行為,發(fā)生死亡的結果應當屬于民法通則所規(guī)定的意外事件。但是原告之子的死亡與被告的動作有因果關系,鑒于原告之子的死亡使原告身心遭受痛苦,又在經(jīng)濟上造成一定損失,故依據(jù)公平責任原則判令被告適當承擔補償責任。
【案例二】原告項某訴被告李某一案,原告丈夫與被告李某約定,在某一地點等被告,準備乘坐被告車順便去上海,由于在夜晚,原告丈夫在等候過程中遭遇交通事故死亡,肇事司機駕車逃逸。本案中,原告丈夫的死亡是第三方肇事司機的行為造成的,與被告讓他等候的行為之間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只是存在一種事實的聯(lián)系而已,故不能依據(jù)公平原則判決.
(二)加害人和受害人均無過錯
由于我國合同法采用嚴格責任之歸責原則,故強調(diào)沒有過錯的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已無法適用于合同責任。在加害人與受害人有合同關系的前提下,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不僅要看加害人是否完全履行了其合同義務,還要看加害人是否能夠預見到其加害行為(包括作為和有法定、約定作為義務時不作為)會產(chǎn)生損害后果。若加害人雖完全履行了其合同義務,但仍然造成了損害后果時,應看加害人能否預見其損害后果,若能預見,則為有過錯,應承擔侵權責任;若不能預見,則無過錯,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還要求受害人亦無過錯。這種要求是絕對的,加害人的行為雖然造成受害人的損害,若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fā)生有過錯(既使其過錯并不是損害的主要原因),仍不能使用公平責任原則。
【案例三】原告趙某訴被告王某一案,原告趙某與被告王某在滑旱冰時相撞,原告摔倒后左臂受傷,經(jīng)鑒定為十級傷殘,就本案而言,原、被告雙方在高速運動的公共娛樂場所滑旱冰時相撞,不能確定雙方當事人到底是誰的過錯,且滑冰場上與人發(fā)生碰撞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因碰撞致人傷害,無論是受害人或致害人都是不愿看到的,但由于致害人的過失行為,給被害人造成了身體的損害和經(jīng)濟上的損失。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沒有過錯,但法律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guī)定,致害人應當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的經(jīng)濟損失,鑒于雙方對損害的發(fā)生均無過錯,法院適用公平原則判決被告適當承擔原告的經(jīng)濟損失。
(三)此種損害行為法律未規(guī)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加害人和受害人雖均無過錯,但若法律規(guī)定了此種類型的加害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則此加害行為屬于特殊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不能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四)若加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則顯失公平
當加害人、受害人對損害發(fā)生均無過錯時,加害人不應承擔侵權責任,但若固守此信條,有時會產(chǎn)生不公平的結果。為體現(xiàn)公平、正義之法律價值,當加害人不承擔責任對受害人而言顯失公平時,應當讓加害人承擔適當?shù)拿袷仑熑危詫崿F(xiàn)法律的救濟功能。加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對受害人顯失公平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加害人的行為是造成損害的唯一原因,主要原因或直接原因。
2、受害人因加害人的行為而受損害后,生活陷于困難。
3、受害人與加害人存在特定的合同關系或信賴關系,受害人的損害是在履行合同時發(fā)生的或因信賴加害人而發(fā)生的。
4、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而其監(jiān)護人已盡監(jiān)護職責,監(jiān)護人仍應承擔適當?shù)拿袷仑熑巍?/span>
5、緊急避險之危險系由自然原因引起,避險人應向其避險行為之受害人承擔適當?shù)拿袷仑熑巍?/span>
【案例四】原告徐某訴程某、王某一案,原告徐某與被告王某系夫妻關系,被告程某系王某之母,1998年6月原告借打麥機為兩被告收打小麥,6月3日下午6時準備打麥時,原告發(fā)現(xiàn)打麥機缺一個三角帶,便駕大逢車去拿,途中發(fā)生車禍,經(jīng)治療后,仍致六級傷殘,給原告的生活帶來很多困難。后被告王某提起離婚訴訟,法院判離,原告認為自己的損傷是在為被告家干活時所致,在索賠未果的情況下,提起訴訟。法院審理認為,原告是在為被告家勞動服務途中發(fā)生車禍,雖責任在于原告自己,但兩被告作為受益人,雖然對原告損害的發(fā)生沒有過錯,但也應當依照公平責任原則,對原告承擔一定的經(jīng)濟補償責任,就本案而言如不判令被告適當承擔責任,對原告而言,顯然顯失公平。
(五)公平責任原則無免責事由且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由于公平責任是在加害人之行為不具有可歸責任時由法官根據(jù)公平之法律理念酌定的一種責任,所以公平責任一旦成立,即無免責事由。既使加害人具有侵權責任之免責事由,亦不影響其公平責任的承擔,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公平責任又是一種絕對責任。因為公平責任本身只是一種分擔損失的救濟責任,故精神損害賠償也不能適用于公平責任。
(六)公平責任中加害人的責任份額必須適當
公平責任是一種分擔意外風險的責任,所以不能讓加害人獨自承擔損害后果的全部賠償責任。加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及數(shù)額必須適當,如此方能體現(xiàn)出公平責任的特性。否則,在救濟了受害人的同時又損害了加害人的權利,容易造成當事人利益的失衡,公平責任原則的功能也無法體現(xiàn)。
三、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應考慮的因素
按照我國《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適用公平責任原則應考慮的因素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這里所講的實際情況,應當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nèi)容;
其一,是受害人的損害程度。損害程度直接決定著當事人分擔損失的必要性。損害不僅僅指受害人的損害,也包括加害人的損害。但是在一般情況下,主要是指受害人的損害。損害的事實,是指財產(chǎn)上的損失。損害程度,應當是達到相當?shù)某潭龋环謸鷵p失則受害人將受到嚴重的損害,且有悖于民法的公平,正義觀念。因而必須對受害人的損失采取分擔損失的方法予以補救。
其二,是當事人的經(jīng)濟狀況。這是確定公平責任所要考慮的基本因素。當事人的經(jīng)濟狀況,主要是指當事人雙方的經(jīng)濟狀況,即實際的經(jīng)濟負擔能力。在考慮雙方當事人的經(jīng)濟狀況時,實際上不能不有所側重。應當側重考慮的,是加害人的經(jīng)濟狀況,即加害人的經(jīng)濟負擔能力達到什么程度。負擔能力強的,可以多賠;負擔能力弱的,可以少賠。在考慮受害人的經(jīng)濟狀況時,是考慮其對財產(chǎn)損失的承受能力。經(jīng)濟狀況好,承受能力強的,可令加害人少賠,反之則令加害人多賠。
四、適用公平責任原則處理時注意調(diào)解
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由于是在雙方均無過錯的情況下分擔民事責任,因此,在訴訟過程中應當注重調(diào)解,多做說服教育工作,爭取雙方當事人能達成諒解的協(xié)議。這樣不但有利于雙方團結,而且有利于協(xié)議的執(zhí)行。如果調(diào)解不成需判決時,更應慎重。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公平責任是一項彈性較大的責任,它給予了司法審判人員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依據(jù)具體損害發(fā)生的原因、情節(jié)及損害后果,參照雙方當事人的經(jīng)濟負擔情況,以及受益人受益的大小等因素,讓當事人合情合理地分擔,避免制造出新的不公平、不正義,以得到最好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