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郭允禮《官箴》中提出:“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吏不敢慢;廉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擲地有聲的“公廉”之論,成為后世對為官之道最津津樂道最為傳誦的解釋。中國傳統的廉政文化磅礴務實精深,對中華文化的豐富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去除其中的糟粕,一些精華之處放于當今仍不過時。

    

《周禮》中記載,官員考核有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辯,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干、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方為合格,六種品格均以“廉”字冠首,說明清廉是為官者最為重要的政治品德。一個人,特別是一個為官從政的人,“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才能公廉傍身,弘揚正氣。

 

公廉慎始,從始至終?!吨芤住分姓f:“履霜,堅冰至。”告誡我們,事當慎始,只要踩上了微霜,堅冰就會隨之到來。道德的淪喪并非一朝一夕的緣故,其崩潰是潛移默化、漸積漸長的。因此,無論什么事情,開頭的時候一定要非常謹慎,如果任由小欲小惡滋長,就會傷大節,敗大德。功在勤政,威在律己。自律不僅是人類道德的基礎,更是為官者的基石,不能自律,公廉就是一句空話,公正廉潔,光明正大從來都是為官從政最基本的素質,最砥礪的品格。

 

辯證地講,公務人員的純潔性根本對立于一切腐敗現象,公務人員要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管得住行為,守得住清白,就像蘇州文廟內的“廉石”。史傳,三國時期,蘇州籍官員陸績,任郁林太守期間清廉正直,為民稱頌。卸任返鄉時,陸績身無長物難以壓船入海,不得已從岸上取巨石壓船。陸績回蘇后,心生感念,手書“郁林石”三字鐫刻石上。明朝弘治九年,監察御史樊祉把這塊巨石移入城內官衙中,取名“廉石”,作為百官之誡,從此便有了“廉石壓舟”的佳話。后來,陸氏子孫把“官無長物唯求石”這句話作為家訓代代相傳。

 

“官無長物唯求石”,砥礪廉隅始算官。穿越了1700多年,歲月無常和歷史變遷并沒有將“廉石”侵蝕風化,反而不著一字地沿著歷史的脈搏激濁揚清,敦風化俗,引領了新時代的蘇州公廉新風尚,更號召著廣大公務人員不斷強化廉政意識,嚴格要求自己,筑牢思想防線。

 

中國的廉政歷史就像是一部含淚帶血呼嘯前行的火車頭,從封建社會,甚至是有官之始緩緩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這輛令“當官者”畏懼,令“為民者”期待的火車開始提速,并隨著一屆屆政府反腐倡廉的決心與魄力,慢慢駛入“高鐵”時代,一批批“碩鼠”紛紛被傾軋于無情的法紀鐵軌之下

 

“名利”與“公廉”之間的拉鋸戰從未停止,歷史巨大的慣性作用力也不是一個人的善良愿望可以改變的,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政府的改革魄力卻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改造歷史,剜除“毒瘤”,不斷注入新的動力,才能更好地創造歷史。國家在這條道路上步履艱難,但是卻堅持且雄渾有力的一步步走了下去,身后令人警醒的血的印記或許仍在繼續,但是路,在前方,卻越見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