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后漢書·酷吏傳》記載,董宣在任洛陽令時,湖陽公主家奴殺人藏于公主家中,其不顧公主權勢,毅然將兇手正法。此事震怒了光武帝,但董宣尸諫皇帝,“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并毅然自殺。后來,即便皇帝讓步,只要其向公主道歉,但其仍拒絕低頭,“強項令”由此得名。

 

無獨有偶,在近代日本,法官兒島惟謙在處理津田三藏襲擊俄國皇太子一案中,雖然內閣要員乃至天皇要求其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將被告人處以極刑,但其不為所動,最終依照法律的規定判處兇手無期徒刑,其也被尊為“護法之神”。

 

雖然二者所處的時空環境迥異,但在處理司法個案時都面臨著來自權勢的不當干擾,而且其個人的仕途、地位乃至生命都有被剝奪的風險。然而,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他們都頂住了壓力,按照內心對法律的認識、理解和信仰,不畏強權,秉公辦案,在維護法律尊嚴的同時也彰顯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嚴格執法帶來了巨大的正面示范效應,不僅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甚至還推動了司法的轉型和制度的革新:董宣憑借“強項令”的威名鏟除了京城權貴們目無法紀、為非作歹的社會頑疾,助力“光武中興”的到來;兒島惟謙的堅守則維護了司法的獨立,并使該案成為日本司法史中里程碑式的案件,也從根本上維護了國家的形象和利益。

 

對處于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司法和法官而言,董宣和兒島惟謙身上所體現出的尊法、護法的情操顯得彌足珍貴。在當下,諸如“權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等社會群體的違法犯罪現象屢見不鮮,其惡劣行徑以及囂張話語被媒體曝光后往往能激起公憤,成為社會的硬傷。這固然與其家庭、教育、修養有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們自持權力、財富可以“擺平”一切的心理則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內在誘因,這直接凸顯出社會階層固化和法律被邊緣化的傾向。

 

《韓非子·主道》載:“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雖近愛必誅。”只有通過法治的手段使得任何階層的任何犯罪行為都受到法律必然的和一視同仁的打擊,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權貴犯罪,促進社會公正。而這些權貴的違法違紀事件往往會通過司法程序轉變為相應的刑事或民事案件,法官的一言一行也將曝光于聚光燈下,接受公眾的檢驗。

 

在銷售學領域有一個“250定律”,即:每一位顧客身后,大約有250名親朋好友,如贏得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得罪了一名顧客,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同理,在司法領域,公眾作為司法產品的顧客,他們也是上帝,法官的處理是否公平公正直接關系著司法的權威和法治的威嚴。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在關乎權貴切身利益之時,法官的權力很容易面臨著被收買、打壓甚至降服的可能,而制度的漏洞、法律的不健全等因素則為這種可能的實現創造了條件。法諺云:“法官的人格是法律正義的最終保障。”這就要求法官必須具備“強項令”的品格:既要秉公斷案,拒絕任何威逼利誘,滿足公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渴望,更要獨立辦案,維護司法的公信力,進而打破階層固化的樊籬,推動制度革新和法治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