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期待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何許人也,皮格馬利翁效應何意也?古希臘神話記載:皮格馬利翁是塞浦路斯國王。這個國王性情孤僻,對世間女子感到厭惡。他善于雕刻,是一名雕刻家,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愛慕不已,用珍稀美物為其裝飾。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就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皮格馬利翁娶其為妻。于是,后人就把由期望而產生實際效果的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揭示了這么一個道理:贊美和期待具有一種超常的能量,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激發人的潛能。一個人得到別人的信任與贊美后,他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尊,從而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原動力。2600多年前,古希臘奴隸伊索告誡世人,太陽能比風更快教會老人脫下外套。同樣道理,溫和、友善和贊賞、尊重的態度更能教人改變心意,舞動善弦。

 

近日讀《警世通言》中“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一文,頗有感觸。莊周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心性恬淡,樂觀豁達,悟性極高。在《莊子·至樂》中記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可見,莊周與妻子感情是很深的,莊周的一生是清苦的一生,莊妻不離不棄,默默守候其身旁,欣賞著莊周美麗自由的精神世界。莊周鼓盆而歌是悲傷之情的宣泄,更是對生死的參悟。人不過因天地之氣聚結而生,人死是復歸于天地,生生死死,如春秋冬夏四時的運行。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對鼓盆而歌的故事是一種顛覆。莊周通過設計“生死考驗”來“證實”自己的命題: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夫妻之間缺乏信任,苛求完美,意圖改造對方,無疑會導致一連串的家庭沖突、悲劇。對你的配偶溫和、友善、贊賞、尊重,他(她)必然會更加自信和陽光,更加向善、更加智慧,從而家庭更加團結和睦、欣欣向榮。莊周的思想比較“出世”,《警世通言》的另類演繹并非全無道理。

 

莊周看到婦人扇墳干土想早日改嫁,雖然婦人做得過分,但不宜苛責。莊周無比感慨和失望:生前個個說恩深,死后人人欲扇墳。莊周一棒子打死人。莊妻的話反倒是中肯的:人類雖同,賢愚不等。你何得輕出此語,將天下婦道家看做一例?莊周的言語已是偏激,行動上就更加偏激。他精心設計的一場生死考驗,參破真假:裝死以觀其“后效”。莊妻穿了一身素縞,朝朝憂悶,夜夜悲啼。每想著莊生生前恩愛,如癡如醉,寢食俱廢。按照常理,這種考驗可以結束了,莊妻是個好妻子啊。莊周則不。他隱身分形,變換為一個風流俊俏的少年秀士來引誘妻子。兩個人產生了感情,之后莊妻主動提出要改嫁給這個美男子,為此莊妻做出了對尸骨未寒的莊周劈棺取腦髓等駭人聽聞的事。莊周徹底絕望了:夫妻百夜有何恩?見了新人忘舊人。甫得蓋棺遭斧劈,如何等待扇干墳!莊妻無地自容,懸梁自縊。莊周鼓盆而歌:

 

大塊無心兮,生我與伊。我非伊夫兮,伊非我妻。偶然邂逅兮,一室同居。大限既終兮,有合有離。人之無良兮,生死情移。真情既見兮,不死何為!伊生兮揀擇去取,伊死兮還返空虛。伊吊我兮,贈我以巨斧;我吊伊兮,慰伊以歌詞。斧聲起兮我復活,歌聲發兮伊可知!嘻嘻,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誰!

 

莊周一步步跳進自己挖好的悲劇陷阱。將瓦盆打碎。取火從草堂放起,屋宇俱焚,連棺木化為灰燼。四處游蕩,終身不娶。

 

筆者常想,規制婚姻家庭生活的主要是倫理道德,是夫妻、家人之間愛和信任的技巧,而非法律之網。婚姻家庭法主要是保守底線的,勸善的作用有限。等到夫妻、家人對簿公堂時,愛已經漸行漸遠,家便有了分崩離析之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