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法官“報考熱”的冷思考
作者:曹宏俊 李霞 發布時間:2013-02-21 瀏覽次數:1170
在大力加強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各級黨政機關加大了對人才的招募力度,基層法院隨之出現了黨政機關遴選報考熱。2009年以來,筆者所在基層法院流向其他國家機關的干警多達10人,均為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已取得審判職稱并在某一領域具有豐富業務經驗的骨干人員。這一現象引發了筆者的深思:實踐中法官職業是否有足夠的優勢留住或吸引社會高素質人才?
在與報考人員的溝通了解中,他們均不同程度提到了心理沖突較大等問題,歸納起來大致表現為“四個失衡”:一是工作強度與所得待遇間的失衡。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深入,社會矛盾顯現出多樣性、復雜性、尖銳化、群體化的趨勢,基層法官年均辦案數量不斷飆升,且新類型案件層出不窮,案多人少矛盾凸出。一線法官“白加黑”、“五加二”加班加點工作成為常態。而陽光工資實施后,法官的收入按行政級別來計算,基層法院法官的行政級別處在整個級別體系的最底層,有些一線法官干了二三十年,到退休時還是個科員。政治上,基層法院工作人員的發展空間過于狹窄,以擁有干警人數一百五十人的基層法院為例,中層副職以上的職位僅二十個左右。法官職業待遇較低,是部分法官參加黨政機關遴選考試的直接原因。二是社會認同與職業尊榮間的失衡。隨著互聯網、微博等意見表達載體的擴展,司法裁判面臨著公眾認同的困境,群眾“信訪不信法”現象大量存在,這與青年法官理想中的職業尊榮感具有明顯落差。法官的辛勤勞動得不到社會認可,容易產生挫敗感,同時還可能遭遇當事人的惡語相向甚至是人身攻擊,導致一些青年法官產生焦慮情緒和惶恐情緒,尤其一些青年女法官,缺乏直面矛盾的勇氣,進而產生退縮心理,不敢判案、不愿辦案。三是現實壓力與心理宣泄間的失衡。法官不僅要面對來自當事人雙方、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壓力,還要面對來自法院內部的審判績效考核、末位淘汰、責任追究、競爭上崗等壓力,同時要面對來自地方黨委政府的非審判性事務的壓力。盡管法院系統在緩解法官心理壓力上不斷探索各種舉措,但并未真正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訓的常態化體系,也沒有形成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官心理干預辦法,法官承載的巨大壓力難以得到宣泄,職業危機感過重。四是成長模式與司法需求間的失衡。目前青年法官普遍來源于現行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缺少司法實踐的錘煉,缺乏社會經驗的歷練,有些外地籍青年干警對當地的民情風俗狀況知之甚少。進入法院后,又缺乏過去傳幫帶的濃厚氛圍,經過一年的工作經歷后便可參加預備法官培訓,進而取得審判資格。這種模式下成長的青年法官,群眾工作能力與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能力往往相對較弱,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具有較大沖突,一定程度也加大了青年法官在工作中的緊張感和不安感。
新時期、新形勢下如何緩解青年法官人才外流現象,已成為依法治國背景下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可在以下四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氛圍暖人。加強對青年干警的人文關懷,關注青年法官的思想狀況,重視技能培養和心理輔導相結合,及時疏導消解法官的緊張情緒。注重豐富干警的業外生活,努力營造法院大家庭的溫暖氛圍,培植青年法官強烈的歸屬感。二是事業聚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用先進的理念引領干警,激發廣大干警對司法事業的熱愛,使廣大干警堅定從事法官職業的信念,看到司法事業的美好前景。大力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切實提高法官職業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用社會主義司法事業凝聚人心。三是待遇留人。加快法官單獨序列職級機制的改革。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對法院在政治待遇和經費保障方面的支持,穩步提高干警福利待遇。四是機制保人。建立健全法官職業培養機制,拓寬青年法官成長鍛煉的平臺,發揚傳幫帶的優良傳統,為青年法官快速成長提供空間。
青年法官是審判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去留選擇關乎法制社會發展的進程,千萬別讓職務、職級等一根根小繩索,絆住了法院科學發展的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