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司法,“拉”近了你我的距離
作者:李冉 發布時間:2019-01-14 瀏覽次數:3172
微時代的到來,推動了媒介載體及傳播方式的改變,社會大眾對司法公開和司法透明的新需求更加迫切,這給司法公信力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近年來,江蘇法院順應“互聯網+”的時代要求,大力加強融媒體建設,通過微傳播,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示法院工作,以不斷創新的舉措拉近法院與大眾的距離,深入推進司法公開。
陽光庭審
讓群眾在了解中觸及司法公正
“走啦走啦,我回去直接看直播寫新聞啦。”這是江蘇高院一個熱門案件庭審現場的鏡頭。對媒體記者們來說,往年熱門案件庭審報道要提前排隊,“擠”進法庭,現在隨著庭審直播的出現,這種擁擠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
2011年起,江蘇法院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庭審直播,全程透明化的直播逐步成為江蘇法院司法公開的新平臺、新趨勢,有效實現了社會公眾直接參與觀庭與監督的作用。
“法官水平高不高、案子判得公正不公正,只要鼠標一點,坐在家里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一位司法作風監督員這樣說。可以說,“一刀不剪”的直播、完全透明的司法、身臨其境的庭審、觸手可及的正義,讓江蘇司法公開透明度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2018年3月28日,省法院下發《關于全面開展庭審網絡直播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法院堅持“以直播為原則、不直播為例外”的原則,全面推進庭審直播,實現所有案件、所有法官、所有法庭全覆蓋。不需要預約、不需要到場,即可通過中國庭審公開網或江蘇法院庭審直播網對江蘇全省法院直播案件。據中國庭審公開網統計,2018年全省法院共直播案件庭審402269場,庭審直播數量高居全國第一位,占全國法院庭審直播總數的23.05%;公眾觀看量達4.2423億人次。庭審公開,開拓了江蘇司法公開的新視界,提升了江蘇司法公開的新高度。
如今通過小小手機、幾寸屏幕,即可實現“現場”觀審。與此同時,人們也有關于庭審直播是否會對“法院、法官形象”產生負面影響的議論與擔心。
“實踐證明,直播,可以有效避免負面輿情的產生,尤其是群眾關注度高的案件,公開就是最好的監督。只要沒有不適合直播的情形,我們一律實現直播。”江蘇高院審信處的劉坤談到,一方面,庭審直播的案件,對法官產生倒逼。庭審直播的法庭,集庭審記錄、證據展示、影像采集、處理一體化,這就要求法官對于每次案件開庭都要全力以赴投入,注重案件審判質量,注重自己儀表儀態,注重法庭言談舉止。另一方面,審務督察人員可在不打斷庭審的狀態下,即時進入案件督察,無形中落實司法責任制有了良好的抓手。
江蘇高院新聞辦負責人回憶最初開展庭審直播的感受:“法官最初都有壓力,而且不愿意被直播的當事人太多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逐漸體會到直播帶來的好處。庭審的儀式感,讓到場的所有人都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法庭的不良秩序得到遏制,審理效率有效提升,最重要的是,這種公開帶來了群眾對于公正的信任,有力提升了法律的權威性。”
融媒傳播
與群眾在互動中重塑司法公信
“夜色中,光身老賴爬墻逃跑,被執法民警追趕后抓捕。”“一臉無辜裝窮的老賴,在干警找到暗門、搜出厚厚幾沓現金后,啞口無言。”這不是電視劇,這是江蘇法院直播抓老賴的現場。網友在下面不停留言:“這打臉打得啪啪的……”“這樣抓老賴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大快人心”……
微傳播時代,傳播場景由“大屏”轉向“小屏”,由眾人收看變為個人選擇,人民群眾對司法需求的“升級換代”倒逼全省法院的“司法供給”也必須推陳出新,與群眾在互動中重塑司法公信。
截至目前,全省122家法院全部開通網站、微博、微信,并保持更新,全年拍攝微電影、微視頻共275部。各地法院又相繼開通了網易號、抖音、知乎等,充分實現了優質信息的新媒體化和碎片化。
2016年7月,江蘇高院創造性地開創了全媒體網絡直播抓老賴的方式,并被最高法院推向全國,由此在全國掀起了執行直播的浪潮。開創執行直播至今,江蘇法院共直播218場,在線人數共2.3億人次,其中南京的直播吸引超過5000萬人次網民圍觀,各類評論留言超過120余萬條,創歷年全國法院網絡直播圍觀人氣之最。全媒體直播執行“抓老賴”活動中曝光的“奢侈‘包包女’拒不執行判決被搜查案”,被最高法院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評選為“2017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
直播后,有媒體紛紛報道:首嘗突襲式司法執行直播,以攻克司法執行難問題為議題,憑借專業的報道組織和直播這一強大新聞載體的實時性和互動性優勢,不僅成功為司法信息發布和交流找到有效突破口,更為網友關注和了解司法提供了全新途徑。
柔情普法
潤物無聲中傳遞司法價值
“這首MV令人感動,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法官形象,還看到了在生活中拼搏奮斗的自己。我希望當我老了、想到那個莽撞的小伙子時,不會遺憾,不會后悔。”“詞寫得不押韻也這么好聽,聽得我要放棄辭職了……”網友的留言,讓人看到了一首歌溫暖的力量。一首法院的“機關民謠”,傳遞出“初心、堅守”的價值,并被大眾順利接受,歌曲的力量得到了真正的展現。
這曲MV是2018年江蘇高院出品的《寧海路75號》,一經發布,就在法院系統引起巨大反響,隨后在各政法系統轉發,網民也在MV中找到共鳴,紛紛自發予以轉發擴散。《人民日報》連續兩次發表評論推廣,還被中央政法委評為“2018年十大微視頻”之一。
“小切口、大法治;小故事、大情懷”,江蘇法院以“審判一案,教育一片”為目標,以影視普法切實承擔起“誰執法誰普法”的重任。法院案件是微作品創作取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垃圾跨省傾倒太湖西山二審案”被中央電視臺兩度報道后,蘇州普法教育片《太湖垃圾》順勢推出;無錫梁溪區“常回家看看”第一案化身微電影《回家》,感動了常年在外工作的為人子女者;徐州垃圾池老太案成為微視頻《不棄》,“體驗式執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配合“破解執行難”,《無法上映的人生》《別讓親情償還虧欠的良心》真誠呼喚社會誠信。沒有太多“法言法語”,甚至沒有太多法官的審判辦案場景,但是,承載在友情、愛情、親情中的法治元素就這樣滲透到觀眾的內心。
“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江蘇法院借助微作品力量深化司法公開,向社會傳遞著核心價值觀。一次次傳遞中,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為影響受眾實際生活的實踐原則,強化了受眾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法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