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公司人格否認涵義
作者:顧薛慈 王娟 發(fā)布時間:2008-12-24 瀏覽次數(shù):1251
我國大陸對公司人格否認理論的探討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有限責任制度的確立,在立法和司法中逐漸形成將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絕對化的觀念,有限責任制度缺陷的弊害日益呈現(xiàn),濫用公司人格規(guī)避法律、逃避債務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許多學者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在對這一現(xiàn)象作深入剖析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的相關法律制度,認為國外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主張在我國建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我國在
一、公司人格否認以公司合法取得獨立法人人格為前提
這是因為只有合法取得獨立法人人格的公司,其股東才能真正享有有限責任的優(yōu)惠,其人格才有可能被濫用,也才有必要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否則,如果一個“公司”名義上被稱之為公司,或者已經(jīng)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公司,但其并不具備公司法規(guī)定的公司設立的必要條件,則公司設立自始無效,該“公司”自始無合法的獨立法人資格,以“公司”名義從事的所有行為,其法律后果依法由“公司”的發(fā)起人承擔,根本無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的基礎和必要。總之,沒有公司獨立人格,何言公司人格否認?顯然,公司人格否認與公司設立無效而自始無法人人格有天壤之別,不能混淆。關于公司設立無效制度,德國《股份公司法》第275條第1項規(guī)定:章程不包含關于股本數(shù)額或關于經(jīng)營對象的規(guī)定,或章程關于經(jīng)營對象的規(guī)定無效的,任何一名股東以及任何一名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的成員,均可以提起宣告公司無效的訴訟。如果法院的判決或裁定宣告公司人格無效,則該公司自始無獨立法人人格。我國也有關于公司設立無效的規(guī)定,根據(jù)
二、公司人格否認是在個案的特定法律關系中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
無論是美英的“揭開公司面紗”、德國的“直索責任”,還是日本的法人人格否認,都是在個案的特定法律關系中,針對特定的當事人(如美國,侵權之債的案件中揭開公司面紗的可能性要比合同之債的案件更大,涉及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案件,法庭揭開公司面紗的可能性更大),依據(jù)特定的事由無視公司的獨立人格,排除股東的有限責任,而不是對公司人格的全面、徹底、永久地否認。即在整體上仍承認公司取得法人資格和法人資格的存續(xù)合法有效,只是在公司參加的特定法律關系中否認其具有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公司在其他法律關系中仍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法人實體。正如美國學者菲力普和布拉姆伯格的一個精彩描述:公司人格否認,只是在特定情況下由公司形式所豎立起來的有限責任之墻上被鉆了一個孔,但對于被鉆之孔以外的所有目的而言,這堵墻依然矗立著。日本學者森本滋也認為:“公司人格否認法理是指對照法人制度的目的,就某一公司而言,貫徹其形式的獨立性被認定違反了正義、衡平的理念,并不對該公司的存在給予全面否定,而是在承認其法人存在的同時,只就特定事案否定其法人格的機能,將公司與其股東在法律上視為同一體。”這些描述無疑是對公司人格否認的本質特征的最精辟概括。因此,公司人格否認是公司人格的個案否認,而不是公司人格的徹底否認,不是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
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是國家依據(jù)公權力,以行政手段或者通過法院裁判對公司法人人格為全面、徹底、永久地剝奪,導致公司人格的消滅。為了保證公司的設立和運做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各國公司法均規(guī)定了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制度。即如果公司的設立是為達到不法目的,或者公司行為違法或違背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公司喪失了在設立時具備的公司法規(guī)定的公司存續(xù)的必要條件,則國家有權強制解散或撤銷該公司。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62條第1款規(guī)定:一個公司因股東做出違法決議或故意放任董事的違法行為而危害公共利益的,則可(通過行政機構)解散,并且不因此而產(chǎn)生賠償請求權。德國《股份公司法》第396條第1款規(guī)定: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兩合公司因其管理機關的違法行為而危害公共利益,并且監(jiān)事會和股東大會不解任管理機關的,經(jīng)公司住所地的州最高主管機關申請,可以以判決解散公司,公司住所所在轄區(qū)的州法院對訴訟具有專屬管轄權。又如法國《商事公司法》第240條規(guī)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人數(shù)一年多來減到7人以下的,應一切有關的人的要求,商事法庭可宣判解散公司。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第99條第4款規(guī)定:如果在第二個財政年度結束時或在每后一個財政年度結束時公司的凈資產(chǎn)少于注冊資本,公司應宣告減少其注冊資本并按規(guī)定進行注冊;如果公司的上述凈資產(chǎn)的價值少于法律規(guī)定的最低數(shù)額(即最低資本限額),則公司應進行清算。我國1994年的《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62、67、68、69、71條規(guī)定了以公司登記機關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為表現(xiàn)形式的公司的撤銷,即公司成立后無正當理由超過六個月未開業(yè)或者開業(yè)后自行停業(yè)連續(xù)六個月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設立、變更、注銷登記后,不在規(guī)定期限內發(fā)布公告或者發(fā)布的公告內容與公司登記機關核準登記的內容不一致情節(jié)嚴重的;公司不按照規(guī)定接受年度檢驗情節(jié)嚴重的;偽造、涂改、出租、出借、轉讓營業(yè)執(zhí)照情節(jié)嚴重的;公司超出核準登記的經(jīng)營范圍從事經(jīng)營活動情節(jié)嚴重的,由公司登記機關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該公司應清算并解散,公司人格徹底消滅。另外,根據(jù)公司法和相關企業(yè)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公司還可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不符合產(chǎn)業(yè)政策被政府主管部門責令關閉。可見,我國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制度主要以行政手段運做,不采用法院裁判方式。
公司人格否認與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有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一般不是由有關當事人主張,而是國家公權力主動介入的結果,由主管行政機關以行政手段或者通過法院裁判為之,在我國,則主要是由公司登記機關以行政手段撤銷公司法人資格、解散公司。而公司人格否認則需于個案中由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請求,否則,法院一般不主動適用之。其二,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的法律后果是對公司法人人格為全面、徹底、永久地剝奪,導致公司人格的消滅,具有對世效力。而公司人格否認只是在個案的特定法律關系中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將公司與其股東視為一體,從而否定股東有限責任,責令股東對債權人或社會公共利益直接負責,公司在其他方面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法人實體。因此,公司人格否認的效力是對人的,而非對世的。其三,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主要是對公司的一種行政法律制裁,性質上屬于行政責任,不解決公司的債務問題。而公司人格否認的主要目的是于個案中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將公司與股東視為一體,從而責令股東對債權人直接負責,解決的是公司和股東的債務承擔問題,性質上屬于民事責任。
公司人格否認與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雖然大相徑庭,但并非完全相互排斥,二者在公司法中分屬于兩種責任,可并行不悖,相互補充。具體來說,一方面,雖然公司被強制解散或撤銷,但于公司存續(xù)期間,如果公司的股東濫用公司人格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有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的情形,債權人可在其與公司的債權債務關系中向法院主張公司人格否認,將公司的股東與公司視為一體,讓股東直接承擔公司的債務;另一方面,于個案的特定法律關系中否定公司人格之外,如果公司行為嚴重違法或違背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公司喪失了在設立時具備的公司法規(guī)定的公司存續(xù)的必要條件的,國家行政主管機關仍可依法強制解散或撤銷該公司。因此,這兩種制度可形成功能互補,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旨在維護一般之社會公平與正義,公司人格否認旨在維護個案之公平與正義,二者相得益彰。
在公司被強制解散或撤銷的情形,雖然公司法人人格被永久剝奪,但是如果不存在公司的股東濫用公司人格損害債權人利益得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的情形,公司依法進行清算時,仍以公司的獨立財產(chǎn)償還公司債權人的債務,公司財產(chǎn)不夠的,債權人無權向股東追索,這恰恰是對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肯定,因此,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不能稱之為公司人格否認,它與國外流行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有根本的區(qū)別。之所以有學者認為公司人格否認應當是對公司人格的徹底否定和剝奪,即將公司人格否認與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混為一談,其主要原因皆是只注重從字面意義上理解公司人格否認,認為:“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直意的理解,只能視為公司法人人格被否認的制度,換句話而言,應當理解為公司失去法人人格的法律制度。”認為“公司人格否認”(公司人格的個案否認)從漢語語言最一般意義上去理解就是否認公司人格,“公司人格否認”與其表達的內容??并不徹底否定公司人格存有顯而易見的矛盾。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形而上學的錯誤,未對源遠流長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作本質上的認真分析,容易造成理論上的混亂。因此,筆者認為關于公司人格否認的廣義說和狹義說中的第二種觀點是不恰當?shù)模救烁穹裾J就是在個案的特定法律關系中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將公司與其股東視為一體,責令股東對債權人或社會公共利益直接負責。之所以出現(xiàn)公司人格否認的廣義說和狹義說中的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還可能有以下的原因:其一,在美國“揭開公司面紗”理論開始形成的早期,確有很多利用公司形式規(guī)避法律義務而揭開公司面紗的案件以命令違法的公司解體而告終。一則是因為這些案件中很多公司有嚴重違法行為應依法強制解散,公司的強制解散與揭開公司面紗的情形同時出現(xiàn),強調了前者而掩蓋了后者;二則說明揭開公司面紗理論在當時尚未完全形成和被廣泛引用。其二,我國被認為含有類似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內容的個別法律文件,如1987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yè)開辦的公司被撤銷后由誰作為訴訟主體問題的批復》,其中指出:當公司財產(chǎn)不足以清償?shù)狡趥鶆諘r,公司的業(yè)務主管部門或開辦公司的呈報單位應就不足之額承擔清償責任。其理由是公司的業(yè)務主管部門或創(chuàng)辦單位,在公司經(jīng)營過程中往往通過行政干預或其它方式的控制,使其下屬公司法人資格名存實亡,成為牟取利益或推卸責任的工具。又如1990年的《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公司中被撤并公司債權債務清理問題的通知》和199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yè)開辦的其他企業(yè)被撤銷或者歇業(yè)后民事責任承擔的批復》,這些文件中的公司或企業(yè)均是被撤銷或歇業(yè)的公司或企業(yè),其法人人格已徹底終止。因此,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與公司人格否認的情形易同時發(fā)生于一個公司身上,不從本質上分析,難以廓清二者的關系。
三、公司人格否認的法律后果是無視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將公司與股東視為一體,直接追索股東的責任,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因股東濫用公司人格而遭受損害的債權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猶如罩在公司頭上的面紗,使股東免受債權人的追索,而公司人格否認則是在公司的股東濫用公司人格損害債權人利益時,揭開公司面紗,授權債權人可直接追索股東的責任。關于股東的責任,通說認為公司人格否認的法律后果就是將公司與其股東視為一體,債權人得直接追索股東的無限連帶責任。但也有學者認為公司人格被否認后股東負有資本填充責任,即股東在登記注冊的資本范圍內承擔責任。該觀點中債權人雖然可以直接追索股東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是于個案中否定了公司之獨立人格,但股東的責任顯然是有限度的,即以公司資本額為限,不是無限責任,實質上仍是有限責任,即并未將公司與其股東視為一體,似乎個案中對公司人格之否認并不完全,從這個意義上講,該觀點與各國的公司人格否認法理不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公司人格否認。與該觀點類似的情況發(fā)生于我國的個別法律文件中,一是1990年的《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公司中被撤并公司債權債務清理問題的通知》,該通知規(guī)定:各級黨政機關及所屬序列的事業(yè)單位,凡是向其開辦的公司收取資金或實物,用于本機關的財務開支或職工福利、獎勵、補貼等開支的,應在收取資金和實物的限度內,對公司所欠債務承擔責任;公司雖經(jīng)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但實際上沒有自有資金,或者實有資金與注冊資金不符的(國家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由直接批準開辦公司的主管部門或開辦公司的申報單位、投資單位在注冊資金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清償責任;注冊資金是國家授予企業(yè)法人經(jīng)營管理的財產(chǎn)或者企業(yè)法人自有財產(chǎn)的貨幣表現(xiàn)。各級機關和單位已向公司投入的資金一律不得抽回。公司的主管部門或開辦單位如有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chǎn)逃避債務的,應將抽回、轉移的資金和隱匿的財產(chǎn)全部退回,償還公司所欠債務。二是199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企業(yè)開辦的其他企業(yè)被撤銷或者歇業(yè)后民事責任承擔的批復》,該批復規(guī)定:企業(yè)開辦的其他企業(yè)領取了企業(yè)法人營業(yè)執(zhí)照,在其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雖與注冊資金不符,但達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15條第7項或者其他有關法規(guī)規(guī)定的數(shù)額,并且具備了企業(yè)法人其他條件的,應當認定其具備法人資格,以其獨立財產(chǎn)承擔民事責任。但如果該企業(yè)被撤銷或歇業(yè)后,其財產(chǎn)不足以清償債務的,開辦企業(yè)應當在該企業(yè)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與注冊資金差額范圍承擔民事責任。在上述“通知”和“批復”中,被撤銷或歇業(yè)的公司或企業(yè)的投資人、開辦單位、公司的主管部門或開辦公司的申報單位直接對公司或企業(yè)的債權人負責,突破了公司或企業(yè)法人人格獨立原則,具有公司人格否認的特點。但上述主體只在其受益范圍內,注冊資金范圍內,抽逃、轉移、隱匿財產(chǎn)范圍內,或者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與注冊資金差額范圍內承擔民事責任,該責任明顯具有補充責任的性質,有一定限度,不是真正的無限責任。因此,筆者認為上述規(guī)定的內容類似于公司人格否認,或者說具有公司人格否認的特點,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公司人格否認,而且同時包含了公司的強制解散或撤銷以及公司自動歇業(yè)的情形。
公司人格否認主要是為了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但在個別情況下也可以保護股東的債權人的利益,后者僅限于股東(自然人或法人)為逃避個人債務,“金蟬脫殼”,將其資產(chǎn)投資設立一人公司的情況,則股東的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否定該一人公司的獨立人格,將公司與股東視為一體,追索股東的無限連帶責任,從而實現(xiàn)其債權。另外,公司人格否認也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從各國來看,確有不法股東利用公司形式規(guī)避法律義務,從事非法活動甚至犯罪活動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如利用公司逃避納稅義務、社會保險責任、環(huán)境污染責任等,或者利用公司逃避從事走私、生產(chǎn)假冒偽劣產(chǎn)品等違法犯罪行為所導致的巨額賠償?shù)取_m用公司人格否認,直接追究幕后之濫用公司人格的股東的無限連帶責任,可以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人的打擊力度,更好地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綜上所述,我國對公司人格否認的涵義可做如下概括:公司人格否認就是在個案的特定法律關系中否定被股東濫用的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將公司與其股東視為一體,責令股東對債權人或社會公共利益直接負責,追究股東的無限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