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買到假足金 在線調解解糾紛
作者:常熟市人民法院 趙一波 楊凡 發布時間:2022-03-15 瀏覽次數:1237
近日,常熟法院啟用“云法庭”,在線調解了一起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案。
余某在網絡平臺的店鋪內購買了一條黃金項鏈,當時店鋪上公告承諾和項鏈標題以及聊天多次承諾黃金項鏈是純黃金足金的,且黃金項鏈標題下方寫著假一賠十,余某隨即下單并付款。過了幾天,余某收到項鏈,感覺不像是黃金的,便與店鋪客服溝通,客服一再表示出售的項鏈是純金的。余某半信半疑無法確定真金假金,后經質檢部門鑒定為假黃金、假貨。余某認為該店鋪的行為造成其經濟損失,要求店鋪應按照誠實信用和法律法規履行承諾與義務。余某起訴前發現店鋪已下架,其所屬公司已經注銷,但唐某和劉某是該公司股東,故將兩個股東作為被告向法院起訴。
法院審理認為,唐某和劉某在網絡銷售活動中存在欺詐行為,該合同應予解除并承擔退貨還款以及相應的賠償責任。唐某和劉某未經清算注銷了公司及下架了店鋪,兩股東對此仍應依法承擔上述義務。在法院主持調解下,雙方達成了余某返還唐某、劉某案涉商品,唐某、劉某收貨后三日內返還余某貨款5023.85元,并賠償余某11385.15元的調解協議。
法官說法:
根據 《民訴法》解釋第20條規定,以信息網絡方式訂立的買賣合同,通過信息網絡交付標的的,以買受人住所地為合同履行地;通過其他方式交付標的的,收貨地為合同履行地。合同對履行地有約定的,從其約定。因此,除消費者和商家有約定協議管轄外,消費者網購買到假貨,不管商家在哪兒,都可在收貨地法院起訴。同時商家對協議管轄的約定需要采取合理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否則違反了公平原則,該協議管轄條款無效。消費者在發現買到假貨后,要注意收集證據,如商家的實名認證信息、貨物下單、物流、收貨、驗貨的完整證據、商家在網店中所作出的承諾以及與商家之間的聊天記錄等,積極和商家以及第三方購物平臺聯系,以便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