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一個糾紛都能案結事了”

  “電線拆了,晾曬衣服,再也不怕觸電了。”2017年9月23日上午,江蘇省常州市清潭新村三社區的陳大爺緊緊地握住該市鐘樓區人民法院法官王明的手說。

  躬行現場,快速找準定位

  “頭戴白發,身披黑色法袍,威嚴地坐在法庭上,聆聽原被告精彩的訴辯……”

  這是上世紀80年代香港律政劇里法官的光鮮形象。和好多年輕人一樣受其影響,王明懷著法律夢想,大學選擇了法學專業,繼而通過參加公務員考試進入了鐘樓法院。民一庭庭長、青年法官導師尹春暉給他上了第一節訓導課,就一句話,“蛻掉書生氣,勤跑腿,多動嘴。”

  這也太簡單了吧?不過,其實這里確確實實蘊含著基層法院民事條線法官們多少年的經驗結晶。它對王明來說很及時,甚至可以說是,來得有點太猛。那會兒,他一下子還有點接受不了,不過后來的司法實踐,卻不斷地糾正了他的看法--原來它真是一劑苦藥、化解民事糾紛的“靈丹妙藥”。

  陳大爺是三社區的老居民,前幾年隔壁搬來了新鄰居老李。老李裝修的那么幾天里,正好陳大爺外出走親戚。等陳大爺回來后發現,裝修工將外源電線沿著他家的陽臺接進隔壁,他家將有觸電的危險,于是就向老李提出異議。老李則認為陳大爺小題大做。這么一來,左右鄰居弄得很不愉快。陳大爺一氣之下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老李把電線移走。

  “從情理上說,這電線啊,風吹日曬的,難免有些破損,一旦漏電發生事故,到時候說什么都晚了!從法律的角度,你家確實違反了規定,妨礙了隔壁正常生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王明謹記導師教誨,坐堂問案、紙上談兵是辦不成事兒的,于是帶著書記員,拿著卷尺,到了現場,一邊丈量距離,一邊跟著老李慢慢說道。不一會兒,老李就被他說得心服口服,當即請來物業電工把電線移了。

  砥礪前行,引起一陣風潮

  醫療事故糾紛案件曾一度是燙手山芋。一是因為醫療事故涉及專業知識太過艱澀,適用法律難;二是此類矛盾大多激烈,社會關注高,化解難度大。

  事情總得有人干。王明秉持著這樣一個樸實的理念,說服了自己,挑起了承辦該院大部分醫患糾紛案件重擔。然而,人命關天的事情來不得半點兒戲,弄不好會激化矛盾,衍生更大的社會問題。

  在一起醫療死亡案件中,死者家屬情緒異常激動,揚言處理不好,尸體就不火化。面臨家屬的激動情緒,王明沒有拘泥法律教條,而是在立案后立即組織雙方進行了證據交換,固定證據及雙方的爭議焦點,使醫療鑒定程序得以順利啟動。

  正是在他的正確引導、迅速回應下,死者家屬情緒逐漸緩和起來,糾紛得以妥善處理,最終讓死者安息、生者得以撫慰,避免了一起起“遲到正義非正義”現象的發生。

  “您的心情,我能理解。”民事審判是解決當事人的糾紛,觸及到當事人的利益,有時難免會聽到幾句難聽的話、甚至是遇到一些出格的舉動。面對這樣的當事人,王明總是能細致耐心地傾聽和少許的解釋獲得當事人的了解、諒解和支持。

  “簡單案件,只能跑量,不能長本事,下次能不能也隨機分幾個像王明那樣難度系數案件啊!”看到大伙搶著辦理復雜案件,尹春暉笑著說,他很樂于聽到這樣的“抱怨聲”。

  一路走來,還是那個追夢男孩

  堅守民事審判一線七年,王明審結各類民事案件1600多件,無一件發改,無一件信訪上訪,還多次獲得這樣那樣的榮譽。驕人的成績背后,不是無數個不眠之夜,而是快樂的學習、不斷的實踐。

  “成績不是哪一個人的,而是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遇到了一個好集體!”面對大伙的贊揚,王明總是毫無保留地說出成功的秘訣。

  向群眾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網絡汲取建設性的見解和意見,向同事領導、同學師長虛心請教,是王明攻克一個個棘手難題的絕招,也是他快樂的源泉。

  都說工作與戀愛一樣有七年之癢。王明卻認為那是一種擔當,每辦理一件新案件、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初戀一般新奇美妙,重新體會認識“法官”二字的深意和分量。他說:

  法官是糾紛迷霧中的一盞明燈,司法職業靈魂的守護者,是人民利益的保護神。

  人心自有公道。民事審判工作事關百姓民生,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不能搞高高在上,需要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多看、多問、多聊,多一些調查研究,增一分相互理解,才能讓群眾感受到法在身邊,感到到公平正義。

  “只有多涉獵不同類型的案件,厚積薄發,練就一身好本事,才能真正地擔負起重任,獨當一面。”鐘樓法院周增偉期望年輕干警盡快成長起來,在該院青年法官沙龍“青果社”成立大會上如斯說。

  也許,每一個走進法院的年輕人都曾有一個高大上的法官夢想,經歷過美好的憧憬、實踐的洗禮,沉淀頓悟成一個平凡的法律人。但是,只有在平凡的崗位上不忘初心,不斷歷練,踏踏實實地辦好眼前的每一個案件,才能放飛夢想,真正成為一名人民喜愛的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