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第二百一十二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執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該條規定了執行分為申請執行和移送執行兩類,移送執行的只能是判決書和裁定書,調解書不能移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十九條規定:“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一般應當由當事人依法提出申請。發生法律效力的具有給付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內容的法律文書、民事制裁決定書,以及刑事附帶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由審判庭移送執行機構執行。”該司法解釋規定了調解書可以移送執行,而造成與《民訴法》規定的相關內容相沖突,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移送執行的混亂。法律之所以規定移送執行,目的是運用國家的公權力去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但由于社會發展以及司法救助的完善,移送執行案件越來越少,另外由于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加劇,移送執行的動力少,法院的移送執行幾乎很少。為使移送執行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筆者建議對《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二條做些修改:

一、明確移送執行的案件類型

司法解釋雖然對民訴法作了修改,但依法律原理,司法解釋的規定不能偏離其解釋的法律本意,因此司法解釋規定的調解書能夠移送執行的規定值得商榷。但由于該司法解釋更符合當前的社會現實,雖說調解書雙方具有自愿履行的前提和基礎,但并不能排除一些人出于各種原因,不同意履行調解書,司法實踐中就有當事人不依照調解書的內容履行義務,而進入執行程序的情形發生,并且目前這種情況呈上升趨勢,也是當前執行難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根據《民訴法》第二百一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調解書是能夠由當事人申請執行的,因此法院也應依照職權對調解書移送執行。因此建議《民訴法》將調解書也歸入移送執行的范圍內。另外,還應具體明確移送執行案件的類型,以督促法院依法及時對符合條件的案件進行移送,具體的移送案件應為撫養、扶養、贍養等關系到社會公共秩序的婚姻家庭類案件以及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等,如果對此進行了明確,則法院就有責任對此類案件進行移送,如其懈怠,將可能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二、明確移送執行的時間范圍

雖然我國民訴法對當事人申請執行的時間作了修改,不論當事人的身份,一律改為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體現了當事人地位平等的原則,還有利于進一步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但對于審判員依職權移送執行的期間并未做修改,其產生的效果不好。一方面,當事人可能會利用移送執行未作時間限定來規避當事人申請執行時間的限制規定,當事人如超過了申請執行的時間未申請執行,他還可以請求法院移送執行,從而使法律對申請執行的期限作出規定提高社會經濟交往效率的愿望落空。另一方面由于沒有規定移送執行的時間限制,法院也就沒有移送執行的時間緊迫感,不能依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建議移送執行的期間與申請執行的期間時間一致,即移送執行的期間也為二年,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后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后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三、明確移送執行的程序

《民訴法》第二百一十二條規定移送執行由審判員進行,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十九務規定由審判庭移送。筆者認為,由于審判人員可能因調離、換崗等原因離開所在庭室,因此由他們移送非常復雜甚至不可能。而由于承辦的案件已經審結,案件卷宗等是存在的,審判庭也能很好地控制好該案件,因此由審判庭來移送執行既科學也合理可行。建議,將《民訴法》修改為由審判庭負責對移送執行案件的移送。

四、明確消極移送執行的責任承擔

移送執行涉及到以公權力介入私利益的領域,因此應謹慎而為之,但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必須為之,否則該規定形同虛設,對于一個確實無效果的法律規定還不如取消,否則將損害法律的權威,但移送執行還有存在的必要。因此,筆者建議,對于應該移送而未移送的案件,對審判庭的負責人應追究相應的責任,如必要時上級法院在考核下級法院的審判績效指標時,應當增加這一項的考核指標,至于怎樣追究審判庭有關人員的責任,則由有關法院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確定。如此做可以敦促審判庭恰當地履行好自身職能,確保移送執行能夠取得應有的效果。

五、移送執行費用應列為法院專項費用

一些法院之所以不肯主動移送執行案件,也與法院在移送執行后,該移送執行費用可能要自行承擔有關,在訴訟費用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讓法院承擔該項費用不是很自愿的。如果將該移送執行費用視為司法救助費用一樣,允許其列為專項費用,由財政進行補貼,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法院移送執行的自覺性可能會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