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江蘇法院用實踐證明,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進程中,人民法院大有作為。

 

    共建促案件下降30.9%

 

2010,江蘇省蘇州市周市鎮起訴到轄區昆山法院的案件,2009年的775件下降至536,降幅達30.9%。與此對應的是,昆山法院當前受理的案件呈現出“三多三少”趨勢,即理性維權的多了,鬧訪的少了;尋求基層調解組織解決問題的多了,直接到法院訴訟的少了;有效調處的糾紛多了,久拖未決的糾紛少了。

 

昆山法院負責人坦言,這些成績的取得,“共建”功不可沒。

 

原來,為破解案多人少、審判質效低位運行這一瓶頸,蘇州法院經過深度調研,探索出一條共建“和諧鄉鎮、和諧社區”的新路子。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業務庭室、全市12家基層法院與轄區內的鄉鎮、街道等150多個單位簽訂了“社情民意溝通機制、矛盾糾紛聯合預防機制”的共建協議。在此框架下,蘇州法院通過信息共享、多方聯動、訴調對接、巡回審判、送法上門、法制宣傳等舉措,積極加強源頭治理,及時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

 

與蘇州法院“共建”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市委組織部聯合舉辦的大學生村官與法官結對共建活動、淮安法院開展的“聯系企業,聯系村(),掛鉤重點項目”為內容的“兩聯一掛”活動等。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評價說,通過創新,江蘇法院有效暢通了民意表達渠道,提升了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的親切感和信任度。

 

    失足少年順利回歸社會

 

20106,有犯罪前科的青年劉祥(化名)終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因聚眾斗毆罪,劉祥曾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背負著這樣的“包袱”,他找工作時四處碰壁。而“更生人”再就業幫扶基地,讓沮喪的劉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據介紹,法院與企業共建“更生人”再就業幫扶基地,為全國首創。基地的創建,不僅給刑釋解教人員、社會閑散青少年找到了就業機會,使其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也給企業解決了“用工荒”、“用工難”問題。

 

為了促進失足少年順利回歸社會,降低重新犯罪率,江蘇法院還不斷推進“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前科消滅后,未成年人犯罪的檔案被公安機關和法院留底,與前科有關的犯罪事實,將不在對社會公開的任何檔案中記載。劉祥就是受益者之一。

 

與此同時,徐州法院還積極推進假釋案件審判方式改革,在全國率先引入假釋審前調查、建立假釋與社區矯正對接機制、設立監獄巡回審判法庭、落實人民陪審員參與假釋案件審理和社會公眾旁聽等。

 

“徐州假釋聽證會的效果表明,法院在減刑假釋案件的辦理中,不僅要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規范案件本身的審理,還要積極延伸拓展司法職能,實現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的有機統一。”江蘇省高級法院副院長胡道才表示。

 

  數據顯示,目前江蘇省法院在受理假釋案件中,有社區矯正機構評估意見書的占43.92%,參加聽證的占21.75%2008年在押罪犯假釋比例控制在5%以內,2010年上升為8%,良好地落實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