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電話有人接,咨詢有人答,約見有人排,上訴有人辦,執行有人促”,這是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社會的服務承諾,也是訴訟服務中心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徐州兩級法院充分發揮訴訟服務中心社會管理創新的“傳送帶”、矛盾糾紛化解的“過濾帶”、面向社會服務的“綠化帶”的作用,走出了一條司法人性化的新路子。

 

  社會管理創新的“傳送帶”

 

  “一次進中心,手續全辦清;周到又公正,真是暖人心。”如今,在徐州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說的正是他們打官司的一種感受。發生這樣的變化,與徐州法院推進創新訴訟服務機制密不可分。

 

  “訴訟服務中心是法院服務人民群眾的第一道‘窗口’,黨組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決定把創新訴訟服務機制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解決人民群眾的司法訴求。”徐州中院院長李后龍說,徐州中院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管理考核辦法》,著力打造出一站式、全方位、多層次、低成本、高效率便民利民訴訟服務中心。

 

  “徐州的訴訟服務中心建設起步比較早。”談到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徐州中院立案庭庭長周博如數家珍。他說,目前徐州中院和10個基層法院全部掛牌成立了訴訟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訴訟引導、訴前調解、判后答疑等27項服務,做到了糾紛超前發現、矛盾超前排查、問題提前處置。

 

  周博對一些法院在訴訟服務中心建設中積極走創新之路的做法給予了肯定,譬如豐縣人民法院開通“12368語音查詢系統,老百姓打官司只需撥打“12368熱線,足不出戶就可查詢到訴訟指南、訴訟費用等靜態信息和案件審理、執行等動態信息;泉山、邳州等法院為行動不便的當事人提供上門立案、網上立案服務;在鼓樓區人民法院,矛盾糾紛一經發現,就被迅速分解到轄區6個街道46個社區的52名調解員手中。

 

  矛盾糾紛化解的“過濾帶”

 

  “我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到這里來的,沒想到這么快就能解決。”談起訴訟服務站,豐縣首羨鎮農民劉某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

 

  原來,劉某與鄰居發生宅基地糾紛,來到鎮上的訴訟服務站,巡訪法官當即趕到村里現場勘驗、現場調解,使雙方握手言和。

 

  “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化解”。徐州法院的訴訟服務以立體化、網格式的司法為民舉措,形成強大的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的“組合拳”,使大量矛盾糾紛在“第一時間”得以化解。

 

  針對許多鎮村距離法院、法庭較遠的實際情況,徐州法院在各鎮設立訴訟服務站,將訴訟服務中心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

 

  今年119日,外面天寒地凍,但鼓樓區法院人民調解工作室里卻溫暖如春,孫某等16名外地農民工簇擁在人民調解員趙啟軍的周圍,一個個露出笑臉。“謝謝調解員給我們及時解決了糾紛,我們可以安心回家過年了!”

 

  “像趙啟軍這樣的特邀專、兼職人民調解員,我們一共聘請了465位,他們分散在92個調解工作室中,是法院訴前調解的主力軍。”徐州中院立案庭副庭長張紅彥向筆者介紹說,為推進矛盾糾紛在“第一時間”解決,全市法院與111個單位和部門建立了訴調對接關系,覆蓋婚姻家庭、勞動爭議、醫療糾紛等多個領域。通過訴訟服務站和調解工作室化解矛盾糾紛,凸顯了訴訟服務中心的社會功能。去年,全市法院以99.57%的訴前調解成功率居全省法院第一位。

 

  面向社會服務的“綠化帶”

 

  “您好,請問您需要什么服務?”今年125日,王律師一走進徐州中院訴訟服務中心,就受到法官的熱情接待。得到細致貼心的服務,看著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訴訟服務中心,王律師贊不絕口:“以前打官司手續很麻煩,可現在不一樣了,充滿人情味的服務讓大家感到很親切。”

 

  徐州中院副院長喬英武認為,最大限度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是訴訟服務中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市兩級法院已逐步建立起集訴訟服務、糾紛化解、訴訟分流三大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標準化訴訟服務中心。

 

  喬英武說,訴訟服務中心做到了“三個服務”。

 

  一是堅持全方位服務,設立導訴服務區、咨詢接待區、調解答疑區、信訪接待區、休息等候區等,配備電子觸摸屏、外網電腦、飲水機等設施。

 

  二是完善聯動型服務,整合司法資源,促使內外“無縫隙”對接。

 

  三是實現能動型服務,加強訴訟指導、判后答疑和司法救助。

 

  他們專門安排各審判庭的庭長、副庭長輪流到訴訟服務中心導訴臺為當事人提供司法服務,構建出各審判庭定期輪流導訴、分流糾紛的長效機制,形成了徐州法院鮮明的特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