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也有溫情?睢寧嵐山胡集訪貧記
作者:魏東 發布時間:2008-03-26 瀏覽次數:1351
陽春三月到農村,說句心理學,心里有點興奮,有一種去踏青和游玩的感覺;想到去農村基層去訪貧問苦,心里又有一份沉重,自己雖然出身農村,但從上大學到工作,尤其是從2000年調至院機關工作后,雖然也去過幾次農村和老家,但對農村的變化、發展等還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
在法院大門口,張副院長、民二庭庭長、審判員小王等和我一同乘車,有說有笑的一路,很快來到嵐山街。
今天嵐山逢集,我和張院長好容易才來到鎮政府。在鎮政府組織科科長的引路下,我們又驅車
胡集很有名,很早就聽說過,且聽說胡集的燒雞香腸比王集的燒雞香腸還有名。今天還真是第一次到此地。
走進胡集有一條街道,街道兩旁樓房林立,感覺胡集還很富裕嗎?組織科長介紹說:胡集有錢人也很多,尤其到上海、蘇州打工的特別多,在胡集街每天都有去上海的長途班車。
沒走一會,街道南邊的一幢房子前有兩個人已經在門口等著了。一個40歲左右,是村書記;一個50歲左右是村會計。
在書記家站了站,聽說來意后,村會計拿出小本子,將村里比較貧困的戶名寫出來了,我們挑選了四家,他們帶著我們開始逐家走訪。
第一家就在街東頭,胡集街不是很長,我們很快就到了這家。走進這家的門,一位中年偏大的婦女帶著一個兩歲左右的小孩在家。三間屋內兩頭放了兩張床,中間放了一大一小兩個桌子,生火做飯的爐子、煤球和幾袋糧食、其他雜物等放在了一起,整個三間屋空間本來就不大,一下來了七、八個人,屋內顯得更加擁擠。
大概全家只有三個小板凳,我當時特意數了一下。家主看來了這么多人,不知如何是好,忙著讓做。房友迪庭長和家主坐在一起,詢問家情,我們其他人全是站著。通過了解,這家共有4口人,婦人的丈夫出去拾破爛,女兒已嫁并外出打工,婦人帶著的小孩是其外甥女,還有個兒子在淮海工學院讀大專。整個一個家,就是這三間屋。座談后,房庭長從身上掏出兩百元人民幣送給婦人,婦人說啥也不要,她說上次你們送的面粉還沒吃完。張超看此情形,情不自禁又掏出一百元人民幣塞到婦人的手中。
從這婦人家中出來,心情真的很沉重,農村小孩上學不容易,農村還真有這么窮的戶。
走過胡集街頭的小橋,我們來到第二家。遠遠還沒到家門口,就知道這家還不如剛才那家。沒有大門,一眼望穿室內和屋外,整個家七零八落,心想這也有人???
在門口一同和我們進家的有一個小伙,進了堂屋,經村會計介紹才知道這就是那個小伙的家。小伙姓卓,父母雙亡,在王集中學讀高三,上學時就在學校住,回家就在其叔叔家吃住。再細看小伙,細高個,上身穿著一個黃小褂,衣服不破,但非常舊,臉色看上去面黃肌瘦,真有點可憐。一個無爹無娘的孩子,在其親屬和鄰居及社會的幫助下,上學到高三也算是很爭氣、真不容易。
來到第三家,這家男主人有病,孩子上大學,聽他說因為家窮想貸款給孩子上學,找熟人也貸不出來……
……
連續四家看完后,我們又回到街西頭,書記家門口,再看看街道兩旁的漂亮樓房、門面、超市,心想:同是一個村,貧富差距就是這么大。
轉了一圈,快到12點了,組織科長和村書記一定要留我們在書記家吃飯,我們從心里不想打擾,就宛然謝絕了,在他們一片感謝聲中,我們驅車回了縣城。
回城的路上,大家雖然也有話語,但不如來的時候歡快,汽車上顯得有點沉悶。
不到農村,你可能真不知道貧困的人家窮到什么程度。我自個就是從農村出生,從小在睢寧農村長大,家里當時也很貧困,但也比這四家好點。今天能在法院上班,當上了一名法官,每月工資1400多,在城里還有房子,老婆、孩子和家里老人住在一起,吃喝不愁,和農村這些貧困人家比真是一天一地。
自己雖然沒有到過西部貧窮地區,但作為江蘇地區的貧困縣應該比西部地區的貧困縣強的多,可想我國西部地區一些貧困戶應更為困難。
聯想自己現在的家庭和現在的工作環境,我們還有何求?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干好自己本職工作?
但愿睢寧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但愿國家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但愿貧困遠離,但愿……
鄧小平說:我是農民的兒子。其實我們這一輩或者我們的上輩不都是農民嗎,所以筆者自己感言:安心工作和奉獻就是對農民父母的最好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