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法院墩頭法庭,西接姜堰,北臨東臺,是南通市位置最北的人民法庭。一直以來,法庭以維護轄區穩定和諧為目標,積極轉變審判辦案方式,最大限度整合資源,方便群眾訴訟,確保公平正義,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

  “陽光使者”送法下鄉   打造便民法庭

  墩頭鎮位于海安縣西北部里下河地區,曾是新四軍聯抗部隊的紅色根據地。但因地處偏遠,轄區百姓法律意識普遍淡薄,依法維權能力較為欠缺。為使群眾能夠依法行使訴訟權利,法庭干警經常奔走于鄉間小道,為行動不便或確有困難的當事人送上案件開庭信息、法庭人員情況、案件收費標準,詳細告知其主要訴訟權利和義務等訴訟信息等,方便群眾參與訴訟,使每名訴訟當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溫暖,被群眾親切稱為“陽光使者”。訴訟中,對轄區內發生的婚姻家庭、“三養”、相鄰權糾紛等案件,除不適宜現場庭審的以外,“陽光使者”們堅持穿梭于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就地調查、調解、開庭,化解村民矛盾,保障鄉村和諧穩定。

  同時法庭還與當地村委會積極配合,利用群眾農閑時間,定期在村委會議室開設講堂,就土地使用權、民間借貸、婚姻家庭繼承、人身損害賠償等多發糾紛,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列舉群眾身邊發生的典型案例,結合特制的普法宣傳單、電子宣教課件等材料,向群眾輸送法律知識,提高守法誠信意識,獲得轄區內群眾普遍好評。

  高效聯動注重調解   打造親民法庭

  墩頭鎮雙新村的兩戶人家因為修路問題鬧起糾紛,兩家互不相讓到法庭打起官司。為找準糾紛根源、徹底化解鄰里糾紛,庭長毛中海先后四次進村調查、調解,對與案件相關的村民分頭做工作,對情緒激動的村民耐心解心結,最終雙方握手言和,困擾村民的出行難題迎刃而解,得到附近村民的一致好評。

  調解作為“東方經驗”,既是徹底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穩定的切實需要,也是提高審判效率,破解當前“案多人少”矛盾的有效舉措。墩頭法庭十分注重案件立案前調解和庭前調解,要求法官在精通法理、明辨是非之外,還要具備“六心”,即化解矛盾的信心、不辭辛勞的恒心、為民排憂解難的誠心、不偏不倚的公心、說服溝通的耐心、時刻把握矛盾變化的細心,既做端坐“公堂”、依法裁判的辦案能手,又做好為民解憂、貼心服務的調解好手。

  法庭借力當地黨委、政府、婦聯、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門,建立了多部門聯動調解工作機制,將群眾的訴訟活動與其他化解矛盾方式相融合。針對婚姻家庭類案件趨增的情況,法庭專門聘請對鄉情了解、人脈廣泛、有調解經驗的人民調解員進駐法庭參與案件的調解。兩年來法庭通過聯調機制,化解各類糾紛60余件,打造出水鄉調解新模式,成為農村矛盾糾紛化解中不容忽視的力量。

  民生為重保障執行  打造滿意法庭

  南通中昊家具有限公司由于經營不善,公司實際經營人朱某負債外逃,公司的二十多名工人的工資一下子沒了著落。工人們訴訟到法庭后,承辦法官迅速找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周某,周某與工人們達成調解協議,約期還款,但周某本身資金狀況亦不容樂觀。執行過程中,干警得知該公司在太倉有一筆到期債權遲遲未能到位。在南通中昊家具有限公司起訴太倉客商后,墩頭法庭果斷采取保全措施,太倉客商最終同意調解并很快將債務履行到位,二十多位民工的工資最終得到圓滿的解決。

  近年來,墩頭法庭干警以民生為重,通過勤跑、勤問、勤查,練就對執行案件如數家珍、“四通八達”的本領,成功執結中昊家具等系列案件,提升了案件實際執行效果,保障了實質公正的實現,贏得了群眾的一致贊賞。

  簡樸之間蘊含文化  打造特色法庭

  走進墩頭法庭,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舊式三層小樓微微泛著歲月的黃,壯碩的鐵樹錯落有致、樸實堅強,挺拔的馬尾松,莊嚴凝重、百折不撓。庭內先哲們的名言警句隨處可見,包拯的“法存畫一,國有常格”、宋慈的“審之又審”、海瑞的“律以清嚴”等,整潔地懸掛在法庭各處,簡單不失莊重,法庭的精神風貌不顯自明。每間辦公室的墻壁上都懸掛著“庭長工作職責”、“審判員工作職責”、“內勤工作職責”等,敦促著法庭干警堅守崗位、服務群眾、盡職盡責。此外,作為水鄉百姓家門口的人民法庭,法庭將調解制度、庭審旁聽制度、司法承諾等上墻公布,讓群眾明明白白打官司……在濃濃的法庭文化熏陶下,干警的為民服務意識、責任意識不斷提升,司法為民的主動性不斷增強,以實際行動演繹著法庭人所堅守并為之自豪的法庭文化--“秉承公心、公正廉潔、執法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