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先民們來到這里,搭起第一口鹽灶,篳路藍縷,煮海為鹽,成就了這片土地“天下第一灶”的美譽。歷經歲月滄桑,承載時代積淀,“敢為人先”的海鹽文化內核已融入進當地干群的基因血脈。

  作為法院系統的“末梢神經”,擁有6名干警的東臺法院頭灶人民法庭,始終以創先爭優為第一動力,以群眾福祉為第一目標,生成出了一副以高尚的人格品德、精湛的法學造詣、尖端的工作標準為內涵的“高精尖”做派,先后收獲了全省優秀人民法庭、鹽城市十佳基層政法單位等一系列殊榮。

  巡回審理:扶危解困“零遲延”

  “是共產黨好,法官好啊。我老頭子終于能安穩過日子啦!”今年3月22日,見自己的養老問題畫上圓滿句點,坐在輪椅上的92歲老人趙老爹熱淚盈眶,拉著法庭庭長唐彬彬的手,顫顫巍巍地表達著謝意。

  這套“私人訂制”服務源于頭一天的一個緊急電話。當時,老人所在村的村干部告訴唐彬彬,趙老爹的二女兒要將其送到大女兒家,可遭到拒絕。當老人處于被遺棄的邊緣,他們想借力司法,請法庭“馳援”。

  “對凡具有年老體弱、經濟困難、居所偏遠等特殊情形的,一律巡回立案、巡回審理,要讓法官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在法庭,這項規定早已刻在干警的行動中。

  與時間賽跑必須分秒必爭!唐彬彬在和書記員趕往現場的同時,與村干部詳細了解著案情。趙大爺育有一子三女。兒子兒媳早逝后,三個女兒達成了一人四個月輪流贍養的口頭協議。但近來,二女兒體弱多病,無力贍養,這才讓老人成為“風中殘燭”。

  唐彬彬首先闡明,內部協議不能對抗法定贍養義務,要求大女兒收留老人。化解“燃眉急”后,她當場辦理了立案手續,并通知三被告第二天到大女人家開展巡回審理。調解途中,了解到老人遠嫁的孫女家境還算寬裕后,她撥通其電話,勉勵其為爺爺盡孝。很快,在孫女同意給付一定的生活費后,唐彬彬提出的大女兒、三女兒輪流贍養,二女兒側重精神慰藉的“方子”當即起到了靶向治療的功效。

  服務企業:情系發展“全天候”

  頭灶鎮工業實力雄厚,擁有各類企業300余家,產業集群發展快速。為讓法庭司法作為與企業司法需求無縫對接,頭灶法庭摸索出了服務企業的“四個一”長效機制,即:一張聯絡卡片、一本企情日志、一條綠色通道、一份司法建議,竭力做到訴前精準把脈、訴中精準施治、訴后精準復診。

  今年2月,隨著春節臨近,轄區某環保科技公司的陳經理卻沒有絲毫喜氣。他投資擴建的廠房,投入使用還不到一年,就出現了大面積裂痕,且保溫設備也有嚴重故障,幾近停產。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法庭,要求承建該企業的重慶某公司賠償損失40萬元,并申請財產保全。

  大事難事看擔當!雖然天公不作美,但承辦法官王茂云一行還是選擇主動出擊,他們冒著嚴酷的寒流天氣,連夜趕往重慶,果斷查封了該公司賬戶。為徹底化解矛盾,王茂云又踏上崎嶇山路,找被告公司做工作。因為如果按照程序,還要鑒定、一審、二審,企業根本拖不起。

  見到公司負責人,王茂云立即給其陳述事實,分析利害,終于說動了他,但在賠償數額上還有分歧。在這節骨眼上,王茂云提出了由該建設公司進行修復,并適當補償5萬元的方案,很快得到雙方認可。

  但王茂云的奮斗并未止步。他聚焦企業發展痛點,與法庭同志一道,撰寫出《企業轉型升級20條意見》的“諫言”,一時間,成為很多企業的“香餑餑”。

  法官村長:群眾訴求“快響應”

  “徐法官,您今天不僅化解了兩家的矛盾,周圍村民也都深受教育。就連我們今后處理類似糾紛,也好像吃了顆'定心丸'!”去年9月,隨著一起棘手的鄰里糾紛以和解方式敲下“定錘音”,分管社會綜治的鎮領導對“法官村長”徐惠琴帶來的充沛法治正能量既感慨,又感動。

  為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從2014年開始,頭灶法庭干警與轄區12個矛盾糾紛相對多發的村居結對共建,擔任“法官村長”,主要負責普法宣傳、矛盾調解等涉法事務。

  周大嬸和老丁是同村村民,兩家承包地一東一西緊挨著。周家長的是銀杏樹,而老丁家種的則是各式莊稼。隨著銀杏樹越長越高,老丁認為這些樹擋了光線,自家的莊稼沒產量,要求鋸樹。可周大嬸卻認為,自家地里長什么,那是自己的權利。兩家一度要打“熱戰”,村里為此多次協調,但始終找不出交集。

  “大嬸,您當然有權利選擇在自家里種什么,但這種權利不能犧牲別人的權益呀!都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日照要是不好,莊稼哪來收成?”徐惠琴深入淺出地闡述“相鄰權”等法律術語,迅速在村民中間掀起“頭腦風暴”。繼而,她又當起“參謀”,“將樹移植到空地”的建議按下了矛盾化解的“快進鍵”。糾紛終于在法理與情理間找出了“平衡點”。

  截至目前,法庭已訴前化解糾紛200余起,掛鉤村居60%成為“無訟村居”。與此同時,2015年,法庭收案數同比下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