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云的法庭生活
作者:張寬明 王成玉 王 峰 發布時間:2011-11-29 瀏覽次數:1010
在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人民法院義豐人民法庭副庭長徐林云扎根基層21年的事早已成為人們的美談。11月20日,星期天,記者慕名來到義豐法庭,見到了正在法庭值班的徐林云,他爽快地與記者聊了起來。
5400多個工作日
1991年,22周歲的徐林云來到了鹽城市郊區人民法院(鹽都區法院的前身)最邊遠的法庭工作。起初,很多人不理解,徐林云卻不以為然,他說:“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到人民法庭工作沒有什么不適應的地方,在法庭好好干,一樣會有出息的!”
在交談中,徐林云回憶了時任院長找他談話的情景。院長說:“法庭條件很艱苦,多少年輕人吃不了這個苦,干不了多久就要求換崗,這次組織上安排你到法庭干,有什么想法?”
徐林云只說了一句:“一定不會讓領導失望。”
談話只有三分鐘,徐林云的工作就這樣定下來了。第二天一早,他帶著行李來到離城40多公里外的樓王人民法庭,開啟了人生一段新的航程。
由于不是法律科班出身,又是個要強的人,抓學習自然成了徐林云的頭等大事。在不到兩年時間內,他就自學完所有的法律課程,順利拿到法律本科文憑,當年就被評為優秀書記員、先進工作者。徐林云由此嶄露頭角。
由于整天忙辦案,這么一個小伙,工作5年仍沒有一個女孩對他有“意思”。
1996年春,徐林云與在鄉鎮任教的小學教師王干相識了。第一次約會,徐林云竟把約會的地點定在了法庭。那天,徐林云正協助庭長圓滿處理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身處現場的王干,被他的所為深深地感動了。漸漸地,兩人相愛了。后來,她對徐林云說:“那一天,看你處理案件,那認真耐心的態度,我就知道選擇你沒有錯,把一生交給你這樣的人踏實。”
1997年2月,徐林云與心愛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家了,徐林云仍像奔馳的駿馬,黑夜當著白天干,一天當著兩天干,妻子想見他一面都不易。
第二年,愛人預產期將至,當徐林云外出執行案件回來看到妻女雙雙平安時,沒說上幾句話竟呼呼睡著了。
“1999年人民法庭調整撤并,你妻子也回城任教了,并且在城里安了家,你完全有理由返城工作,可你卻放棄了?”記者問。徐林云十分平靜地說:“說實話,誰不想合家團圓,享受家庭溫暖,但法庭的工作總得有人來做。我就要求把我調到義豐人民法庭了。”
“作出這樣的決定,你愛人沒埋怨嗎?”記者接著問。徐林云說:“我愛人早已習以為常了。她說,'反正家里不指望你了,到新法庭千萬悠著點,不要讓我們為你擔憂'。”徐林云接著說:“平日對愛人幫助不夠,愛人可以原諒,可自己的女兒很不高興。每次在她過生日點蠟燭許愿的時候,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爸爸能和她們常在一起。其實愛人和女兒的生日我都記得清清楚楚,但從來沒有陪她們過過一次。有人說我是不稱職的'傻人',是個不懂生活的'粗人'。每當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心里很不是滋味。是的,不用說是過生日不能到場,就是當愛人和孩子需要我幫助的時候,我都不能出現在她們面前,我的確是一個不稱職的丈夫和父親。”
2004年12月的一天,上一年級的女兒因受風寒,上課時突然從課桌上倒地,任課老師抱起后,女兒臉頰緋紅,周身發燒。當外婆將外孫女送往醫院就診時,醫生詢問:“她爸爸媽媽呢?”外婆無奈地說:“她爸爸在鄉下工作,媽媽外出學習了。”平日家里大事、小事,徐林云基本上是撒手不管。前年愛人患上腎積水和腰椎間盤突出癥,也只是愛人獨自一人前往醫院就診。
許多人不解,問:“你這樣玩命地干,值嗎?”徐林云總是沉默不語。
徐林云,在人民法庭從書記員、助審員、審判員到副庭長,一干就是21年,5400多個工作日,他沒請過一天假。
3600多個案件
徐林云在人民法庭辦結的案件有3600多件,每年的辦案數一直位居全院前三。凡經他審理的案件,當事人服判息訴率高達95%以上,且沒有一起案件被上級法院發回或改判,其中50多個案件還被評為經典案件。
一件錯案沒有,談何容易。徐林云告訴我們:“我沒有什么高明之處,只不過是對待每起案件都是用'心'去辦,盡可能讓雙方當事人接受。”
2006年4月2日凌晨,一陣凄慘的“救命聲”刺破了農村的寧靜。學富鎮三永村王某的妻子因生活瑣事抑郁,口服農藥尋短。同村開雜貨店的李某及鄰居朱某聞訊后,第一時間趕到了王家。王某央求李某借用運貨的三輪車將妻子送往醫院搶救。李某的三輪車平時只送貨不載客,面對王某的請求,他破了自立的規矩,將王某的妻子抬上三輪車送往鄉鎮衛生院。
王某妻子因服藥量過大搶救無效,朱某等人又乘三輪車帶死者返村。然而,禍不單行,當三輪車行駛至村口拐彎處,因超載及李某駕駛不當,三輪車倒向右側路旁,造成朱某左肱骨髁粉碎性骨折,花去醫藥費2萬多元。
李某要求王某賠償。王某認為出車前,其叔父已用紅紙包了15元給李某當報酬,李某自駕車出事故,要求賠償不在理。
李某不干了,一紙訴狀送到了徐林云的案頭。夜深了,徐林云久久不能入睡,他認為采用巡回審理的方式,合情、合理、合法處理此案,方能撫平各自心頭的傷痛。
庭審前徐林云先后三次到相關村舍作了調查,詳盡地制訂了縝密的庭審方案,并確定庭審地點放在三永村的村委。庭審在眾鄉親們見證下有序進行,經一小時現場以案釋法,徐林云當庭作出判決:認定王某叔父給的15元是按當地風俗給的“紅封”,不能被視為報酬,依法認定王某和李某之間未建立運輸合同關系,只構成義務幫工關系。李某明知其農用三輪車不能載客,卻嚴重超載,導致事故發生,存在重大過失,李某應和被幫工人王某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在此同時,他又向朱某指出了車輛返回時,明知超載而沒有制止,朱某應當承擔20%的責任。
此案判決后,村民們一致叫好,三方當事人也口服心服。《江蘇法院案例公報》以此為范本在全省法院推廣,中央電視臺、江蘇衛視等多家新聞媒體作了詳細報道。
義豐人民法庭地處水鄉,涉及湖水養殖的糾紛逐年增長。今年以來,該庭就受理了十幾起養殖承包合同糾紛案件。由于近幾年養殖形勢逐漸好轉,魚塘發包方大幅提高了魚塘承包金。原有的養殖戶無力承包,但當新的承包戶與村委會簽訂承包合同后,原有的養殖戶以開塘費、圍網費、固定資產費等未獲補償為借口,向村委會開出“天價”賠償單,否則就拒不讓塘。此類案件法律關系簡單,判決容易,執行難。為了徹底化解矛盾,徐林云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一家、兩家……
徐林云清楚地記得,今年9月的一個星期天下午,他約了最后一名養殖戶面談,這名養殖戶爽快地答應了。然而,當徐林云來到他家門口的時候,他卻不見了,家人說他今天可能不回來了。徐林云索性在養殖戶家門前坐下了,他一邊抽煙一邊看書,當他把一本書看完時,仍不見其蹤影,徐林云不動聲色,依然是一支煙接一支煙地抽。當他抽完一包煙里的最后一支時,天色漸晚,“躲”在遠處觀察動靜的這名當事人扛不住了,來到了徐林云面前,“徐庭長,不好意思讓你在門口等了幾小時,我認錯,如果再有反復,我就不在魚塘上混了。”徐林云輕聲輕語地對他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發家致富還是得有品行。”“是的是的,我再也不做這些胡攪蠻纏的事了,你給我一次機會吧。”就這樣,最后一個難纏的“主”被拿下了。
采訪時,記者作了一個統計:他處理的3600多起案件,件件案結事了,處理很多棘手案件,都實現了雙贏,當事人送來的錦旗有80多面,感謝信不少于200封,他連續6年被轄區黨委、政府評為“講文明、樹新風”的標兵。
200多個“死結”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些年徐林云調解特殊矛盾200多起,沒有一起被投訴。在交談中,徐林云給我們講了這樣一件真實而感人的事。
5年前,小靜的父親不幸遭車禍喪生。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小靜的叔叔想把賠償金全部留給小靜的弟弟小軍,作為他日后學習和成家所用。小靜的母親是一個柔弱的農村婦女,不能更改小靜叔叔的決定。小靜開學的日子臨近,可學費一直沒有著落。在“熱心”的親屬的勸導下,小靜向法院起訴了自己的親生弟弟小軍,要求分得父親的部分賠償金用于完成學業。
徐林云面對這個殘缺家庭,沒有就案辦案,而是多次來到小靜的家里,一面向姐弟倆的親戚進行情理疏導,一面與鎮、村干部一起向雙方親戚宣講繼承財產子女平等的法律規定以及“男孩女孩都一樣”的社會主義新風尚。與此同時,還與小靜及弟弟進行面對面的談心,給他們講“一把筷子抱成團難折斷”的古代典故。最終,雙方被感動了,小軍勸通了叔叔拿出一部分賠償金供小靜上學。當天晚上,小靜哭了,“徐爸爸,我絕不辜負您的期望,一定好好學習早日成才”。
小靜重新回到了學校。徐林云心里卻還是有點不放心,平時除了給她寫信鼓勁外,還時常抽空到學校了解她在學校的生活情況。
父親節前夕,徐林云收到了小靜的來信:“徐爸爸,感謝你用慈父一般的柔情,冰釋了我們姐弟之間的隔閡;感謝你用嚴師一樣鼓勵我勤奮苦讀,本學期我又取得了好成績,特向您報喜”。捧著小靜的信,徐林云眼眶濕潤了。
調處社會矛盾,徐林云在實踐中掌握了一套嫻熟的技藝,在他辦公室的工作牌上,一直放著這樣的座右銘--“調解一起案件,了卻一樁心事;幫助一回群眾,換來一方和諧。”為了維護農村基層的社會和諧,他在轄區的5個鄉鎮建立了18個固定巡回調解點,每月定期安排法官到巡回審理點,現場排查矛盾、調解案件。每年要組織轄區人民調解員進法庭、觀摩庭審等業務培訓,幫助人民調解員提高調解能力和調解技巧。今年年初,他還對婚姻家庭、民間借貸、鄰里糾紛等簡單民事案件,推行了立案前委托調解制度,凡是達成調解協議的,法庭依法進行審查,只要不違背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的,予以立案并確認調解協議的效力。該做法得到了上級法院的充分肯定和當地群眾的普遍贊譽。
徐林云扎根基層21年來,收獲頗多,先后被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和省司法廳聯合表彰為“2008-2010年度全省法院指導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被省高院表彰為“2010年度涉訴矛盾化解工作先進個人”,2011年被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榮記個人三等功,多次被鹽都區委、區政府表彰為“先進工作者”,多次被鹽都區人民法院黨組表彰為“先進個人”、“調解工作能手”。
堅守,無怨無悔的選擇
記者:都說選擇基層不易,扎根基層更難。在21年當中,您有過多次返城的機會,為何都放棄了?
徐林云:到法庭后,和法庭的老同事們朝夕相處,深切地感受到屬于他們的從來不是寂寞,心中充滿的不是被放逐的悲涼,而是那份對使命的堅韌。我從他們身上學會了扎根基層、服務群眾。近年來,組織上幾次調整讓我進城,我都謝絕了,每當我想到在人民法庭工作這么多年,與水鄉黨委、政府及村居百姓結下的魚水情誼,要離去真是舍不得。說句心里話,這么多年來組織上給了我許多榮譽,受到轄區黨委、政府和當地群眾數次的褒獎,我覺得很高興,我要對得起這些榮譽,干好我的本職工作。
記者:20多年來,您辦理了3600多起案件,不僅沒有一件錯案,而且服判息訴率高達95%以上,這非常不簡單,您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訣竅嗎?
徐林云:要說訣竅,我覺得,作為一名法官,要想把案件辦好,“精、細、實”這三個字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精”,就是要精通相關法律規定、司法解釋,甚至包括當地的民風民俗;所謂“細”,就是要抓好細節,特別是可能對案件定性有決定意義的細節,一定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所謂“實”,就是要將證據審查、法律適用、判后釋明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做實,讓老百姓對自己的官司贏在哪里、輸在哪里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記者:您調解過那么多棘手的矛盾,您是如何做群眾工作的?
徐林云:在人民法庭辦了許多棘手的案件,不少案件當事人對抗情緒十分激烈,化解紛爭的難度相當大。在農村老百姓把法官當做“舅爺爺”,對你十分信任。因此,我在處理糾紛時,都會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調解上,力求讓案件當事人充分表達訴求,把自己心里話說清、講明。如在處理家庭婚姻等糾紛時,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盡最大可能幫助他們在析理釋法中明事理、懂得失,主動消除相互間的隔閡、化干戈為玉帛。去年,我調解了一些有關保護弱勢群體的糾紛,都是想方設法借助基層黨組織和村居之力,較好地維護了他們的合法權益,使他們改變了人生的態度,他們逢人便說,人民法庭的法官做事得人心。
在做群眾工作時,時刻懷有一顆真誠之心,從不講客套話、講的全是老百姓愿聽的大實話,能幫他們解決的問題,從不怠慢,都是急事急辦,為及時化解紛爭贏得了信任,嘗到了快樂。
記者:法庭遠離機關、工作條件相對艱苦,作為主持工作的副庭長,您是如何做好拴心留人工作的?
徐林云:我們庭多年來干警之間保持著政治上互相關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幫助的優良傳統,我與每一任庭長一樣,堅持用正確的理論引領干警,用公正的陽光凝聚干警,用關愛的情懷溫暖干警,大家彼此之間團結得就像兄弟姊妹一樣,人人感到法庭與家沒有兩樣。在此同時,我充分利用法庭內的“寶地”,一年四季組織干警種瓜種菜,既培養了干警的勞動觀念,又改善了干警的生活,幸福指數遠遠高于城區。這些年凡是離開法庭的干警,對法庭無不戀戀不舍。
記者:談談對未來的期望吧。
徐林云:基層人民法庭是一個廣闊的大舞臺,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特別是新進法院的年輕法官,踴躍到人民法庭摔打鍛煉,通過親近基層、親近群眾,在化解紛爭的最前沿增長才干,提升能力。同時,期望全社會要關注新農村建設,想“三農”所想、幫“三農”所需,使鄉村百姓享受生活之美、和諧之美。
心中裝著大愛
兩天的采訪,我們是在感動中度過的。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法庭副庭長,徐林云低調、實在,沒有太多華麗的語言,但是一言一行都能體現出對百姓的無私大愛。
21年,既短又長。面對當今社會諸多的誘惑,他無數次放棄了進城工作的機會,義無反顧地扎根在最偏遠、最艱苦的環境中。他憑借過硬的業務功底、嫻熟的調解藝術、深厚的群眾感情,成功化解了數不清的棘手矛盾,贏得了轄區黨委、政府的肯定和當地群眾的愛戴。
采訪中,徐林云這位“徐爸爸”和小靜之間的故事被許多素不相識的人提起,這是他深愛百姓的一個縮影。20多年來,徐林云一刻沒有停止過自己服務群眾的腳步,轄區內的村村戶戶、鄉鎮企業、蘆蕩魚塘,沒有一處他沒有到過的地方。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他苦口婆心、諄諄善誘、辨法析理的身影,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鋪就了一條通往百姓內心深處的心靈之路。
徐林云心系群眾,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面對常年勞碌的妻子和患病的女兒,他沒有向組織上提出過任何要求。“這里的百姓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這里的百姓”,一句樸實的話語,成為他“拋棄妻子”最充分的理由,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好法官!
兩天的采訪很快結束了,但徐林云深愛百姓、服務基層的腳步卻沒有終點……面對記者,他始終堅定地說,只要我還有精力,就不會離開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