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法院多元解紛機制落地生根
作者:王成玉 王峰 發布時間:2016-03-18 瀏覽次數:1215
面對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鹽城法院積極創新多元解紛機制,使一大批矛盾糾紛在源頭得到化解,他們的經驗做法得到上級法院的充分肯定,東臺、亭湖法院分別受到省法院的表彰。
隨著立案登記制的深入推進,物業、勞動爭議、道交、保險等糾紛居高不下,為高效穩妥化解社會關注的糾紛,鹽城10個縣(市、區)法院順勢而為,在法院機關、人民法庭設立人民調解工作室、“名人”工作室;在社區、街道、鄉鎮設立巡回法庭、審務工作站、司法調解室;在房管、交巡、勞動保障、住建、保險行業協會的辦公地設立專業法庭;主城區的法院還創設人民調解工作室+專業巡回法庭+審務工作站“室、庭、站三位一體”的聯動解紛模式。
因地制宜創新的解紛機制不是“擺飾”,鹽城法院分別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如建立工作例會、多方聯席以及與勞動保障、交巡、房管等部門聯動協作,定期不定期分析研判源頭解紛舉措等,較好保證其機制運轉高效、順暢、管用。亭湖區法院借助多元機制解紛已成常態,僅1個勞動人事爭議巡回法庭,今年第一季度與鹽城市勞動仲裁部門協作調解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達84件,無一上訴,無一投訴,深受社會各界好評。城鄉居民反映:“多元解紛機制落地生根,就是精準扶貧”。
多元解紛機制落地生根,極大地激發了該市兩級法院新的創新的激情。建湖縣法院3個人民法庭在所在鄉鎮利用群眾趕大集的日子,組織法律大蓬車在集市口普法,零距離幫助群眾解難,可謂是鹽城政法司法便民可圈的亮點。該院副院長時慶海介紹說,適逢鄉鎮趕大集,四里八鄉的百姓不約而同地趕到現場,其場面令人動容,不少群眾聽了法官現場講法,原為點小事不快欲與近鄰打官司的念頭放棄了,一些原為贍養糾葛與兄妹到法庭討個說法的想法亦打消了。所轄鄉鎮的領導欣喜地說:“法律大蓬車開進大集,解開了群眾心頭的小結,給全鎮經濟社會帶來的是大穩。”
韋定和,是位年近七旬的退伍老兵,是一方化解民間糾紛的“高手”,去年他被鹽城市委命名為“鹽城十大法治人物”。鹽都區法院秦南人民法庭利用“名人”效應,聘請老韋擔任調解員逾十多個年頭,老韋利用法庭給他搭建的“韋定和群眾工作室”,每年幫助人民法庭化解各類非訴糾紛逾百件,法庭連年受當地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贊揚。
集聚社會各方解紛正能量,乃民眾所望,鹽城法院的生動實踐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