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小時候生長在農村的緣故,一直對鄉村懷有特別親切的感情。讀書時,初學陶淵明的詩,十分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于是時常想著那美麗的鄉村意境。

 

有一間房子,不必太大。房前長點鮮艷的花朵,屋后有一條清清的小河。主人有點小雅趣,種點蔬菜,養點花草,長點夠自己吃的糧食,閑時坐到小河邊讀點書,上上網,釣釣魚,避開塵世中的一切煩惱、憂愁,悠然、甜蜜地享受著每一點樂趣、每一點自由。

 

這便是很早以前我心中理想的生活狀態,盡管不太現實,有點桃花源式的理想色彩,然而卻是想想亦無妨。

 

老家的老房子有離家不遠的同村人出價想買下,我家的那四間瓦房已經有不少年了,況且農村的房子能賣這個價錢已經不錯了。父親、爺爺的意思是能賣就賣了,不然以后想再賣就難了。不大住人,年久失修,以后也不會再有人回去住了。然而于我卻有情感上無法割舍的鄉情,這份濃濃的鄉情包含了我在農村生活的十多年時光。

 

小的時候,每到春節的時候,父親都要為我量下身高。我站在門欄的一邊,父親在我頭頂對著門框的地方刻下一道痕跡,然后刻下新一年的年份。第二年過年的時候再將新的身高刻在門框上,用尺子量下,看看一年來長高了多少。

 

多少年以后,再次回到老房子門前看到淡淡的刻痕時,思緒立刻回到了那些難忘的童年歲月之中。太多回憶必然因為老屋的逝去而成為更加遙遠的回憶。

 

父親那時已經不把我當作小孩子,畢竟作為家庭的一分子,他的兒子已二十幾歲,家庭的決策他更愿意聽點兒子的意見。

 

我想都沒想就說當然不能賣,畢竟在感情上自己還很留戀這片生活了許多年的鄉村。一直想著,城市里有太多的繁華與喧囂,那么回到寧靜的鄉村小住一段時間也不錯。而倘若賣了老房子,不僅幾間房,連同房前屋后的許多田地都將交給它的新主人。想著有一天回到鄉村,來到自家住了幾十年的房子前,卻不能進去,情感上會生出許多悲涼的。

 

對父親說:以后等我老了,我還想著能回到老家。父親笑著說:等你老了時,那些房子不知道還在不在呢。然而,于我來說,卻有情感上的慰藉。即便那時在原來的地方再砌一間小屋,卻依然可找到小時的影子。朝花夕拾,俯拾兒時的記憶,找尋城市里所稀罕的寧靜與淡然。

 

笑著對父親說:如果要賣老房子,那就賣給我好了,我給你們錢,父親笑了。

 

父親回老家向爺爺轉述了我的意見,爺爺大笑:“即使賣房,賣的錢也都是給你們的。我家大孫子說不賣,那就不賣了……”那以后,爺爺、父親再也沒有提過賣房的事。其實,他們也舍不得那幾間老房子,那里有祖輩的背影,有家族的痕跡。人說葉落歸根,這里便是一個家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