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法:代位權債權能否參與分配?
作者:夏從杰 發布時間:2016-01-20 瀏覽次數:2214
陳XX對王XX和甲公司各負有400萬元債務,已經兩份生效判決認定。王XX、甲公司分別以陳XX為被執行人申請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因陳XX無可供執行的財產,終結本次執行。終結執行后,甲公司得知陳XX對吳XX享有債權,遂以吳XX為被告、陳XX為第三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經審理后,法院判決認定吳XX對陳XX負有400萬元到期債務,判令吳XX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甲公司400萬元。因吳XX到期未履行,甲公司申請法院執行。執行過程中,吳XX將400萬元交至法院。王XX得知陳XX的債務人吳XX已將原應支付給陳XX的400萬元交至法院,提出按照債權額比例參與分配的申請,要求與甲公司平均分配這400萬元,即各得200萬元,甲公司不同意陳XX參與分配。
本案中,對400萬元款項能否允許王XX參與分配發生爭議,該筆400萬元債權即為代位權債權,本案爭點可歸納為代位權債權能否參與分配?
對此,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執行人陳XX為王XX和甲公司的同一被執行人,對王XX和甲公司各負有400萬元債務。現已查明,陳XX沒有其他財產可供執行,其對吳XX享有的400萬債權是其目前唯一能執行的財產,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08條和510條規定,王XX符合參與分配的條件,可按債權額比例參與分配,王XX和甲公司應各分得200萬元。
第二種意見認為,代位權為依法產生的對于債務人債權為管理的“財產管理權”,陳XX對吳XX享有400萬元債權,已經法院代位權訴訟,不應允許其他債權人參與分配。如果經代位權訴訟判決勝訴后,仍允許其他普通債權人參與分配,那么代位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打贏了官司,還有何實質性意義?本案中,甲公司提起代位權訴訟,須先交納訴訟費用,然后出庭應詢,回家后日夜不安,糾結煩神,聘請律師且需出錢,在訴訟上又須負舉證責任,可謂辛苦備嘗,心力交疲,贏了官司也有“贏了貓兒賣了牛”之感。若讓王XX輕易分走一半,代位債權人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甲公司花費了人力物力,經一審、二審頗費周折走完了訴訟程序,王XX僅憑一紙參與分配申請就分走了勝訴成果的一半,這對代位債權人甲公司而言公平嗎?試想,若陳XX對外債務較多,遠遠不止欠王XX的這400萬債務。若其他債權人都來參與分配,代位權人甲公司必然分到的債權只能更少,甚至微乎其微。如果提起了代位權訴訟并勝訴,其他債權人也都能來“分一杯羹”,那么誰還會愿意提起代位權訴訟?代位權制度還有何存在的必要?因此,王XX參與分配的申請不能支持。
本案承辦人不同意王XX參與分配該筆400萬代位債權,但王XX及其聘請的律師提出執行異議,要求法院給出不能參與分配的法律依據及理由。
之所以不能支持王XX參與分配該筆400萬代位債權,是基于以下兩方面的法律規定及理由。
第一,實體法上的依據。《合同法解釋一》第20條規定,債權人向次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經人民法院審理后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次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清償義務,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相應的債權債務關系即予消滅。
本文認為,代位權為具有形成權特質的廣義上的財產管理權,代位權訴訟一旦勝訴,便發生權利或法律關系變更的效果,直接影響債權人與債務人及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本案中,甲公司為債權人,第三人陳XX為債務人,吳XX為次債務人。甲公司對吳XX提起的代位權訴訟,法院已認定代位權成立,并判令吳XX向甲公司給付400萬。根據上述規定,甲公司與債務人陳XX、陳XX與次債務人吳XX之間債權債務關系在400萬范圍內已經消滅,取而代之的是甲公司與吳XX之間形成了一個新的債權債務關系--代位權債權債務關系。在這個新的債權債務關系中,代位權人甲公司是債權人,吳XX是債務人。甲公司僅能向吳XX主張400萬債權,不得再向初始債務人陳XX主張這一債權。質言之,經過代位權訴訟,事實上已發生如同債的法定移轉的效果,陳XX對吳XX享有的400萬債權,已判決轉移給甲公司,甲公司對此享有專有請求權。即,在代位權勝訴后,陳XX與吳XX之間的400萬債權債務關系的主體已變更甲公司和吳XX,該筆400萬的債權債務關系已經特定化為甲公司和吳XX之間的關系,而和陳XX無關。在此情形,若按照債權額比例分配給王XX一半債權,代位權人甲公司將終極失去此200萬債權的請求權,再無另行主張的余地。這明顯不合情理,也不合本條規定的規范趣旨。因此,在本案代位債權人甲公司代位權勝訴后,甲公司對判定的400萬債權已具有事實上的優先受償性。
第二、程序法上的依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08條第1款規定:被執行人為公民或者其他組織,在執行程序開始后,被執行人的其他已經取得執行依據的債權人發現被執行人的財產不能清償所有債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參與分配。
本文認為,須是同一被執行人始有參與分配的可能。即,參與分配的要件為須是同一被執行人。甲公司申請執行案件的被執行人為吳XX,王XX申請執行案件的被執行人為陳XX,兩案執行的顯然并非同一被執行人。因此,王XX申請參與分配該筆400萬款項,不符合參與分配的條件,駁回王XX的參與分配請求,于法有據。
其實,本案代位權判決已明確判令:吳XX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甲公司400萬元。判決主文具體、明確,該筆400萬債權已經判給甲公司,特定化為甲公司所有,吳XX只能支付給甲公司。王XX申請參與分配,與此判決主文相悖,有違判決既判力,不應允許,乃屬當然。
第三,立法論上的依據。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直到90年代,經濟生活中發生企業相互拖欠貸款、拖欠銀行貸款的“三角債”社會問題,嚴重妨礙國民經濟發展。因此,立法機關采納民法學者建議,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立法經驗,特別創設債權人代位權制度,即合同法第73條,以實現破解“三角債”社會問題的政策目的。考慮到合同法制定當時的背景,因所謂“三角債”社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立法者創設債權人代位權的政策目的,就是要刺激處于三角債關系中的債權人,積極主動地行使債權人代位權,以解開“三角債”的死結。如果認為行使代位權的效果歸屬于債務人,再由其全體債權人按債權額比例分配,則其他債權人無須行使代位權亦可坐享其利,而積極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反而得不償失,畢竟付出了人力和時間成本,必然挫傷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積極性,而導致立法目的落空。故而,衡諸創設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立法目的,行使代位權的效果,應當歸屬于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由其優先受償,其他債權人不得參與分配。
法諺云: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本案中,甲公司積極行使權利(代位權),有利于糾紛的及時快速解決,消除債權債務關系的不安定狀態,理應受到法律的鼓勵。而相對于積極行使權利的甲公司而言,王XX無異于權利上的睡眠者,對于法律賦予的債權保全手段(代位權)或懵懂未覺或覺而遲緩,兩者相較,甲公司理應受到法律的格外垂顧而優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