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爾威紡織公司是江蘇省常熟市一家小型企業,自從去年注資盤活瀕于倒閉的錫宇紡織公司后,富爾威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產值大幅提升,老板周志峰每天忙得只嫌時間不夠用。

  周志峰當初并沒有想到,讓富爾威和錫宇這兩家企業獲得重生的“穿針引線”者,是常熟市法院的法官們。從來沒和法院打過交道的周志峰感覺“法院很人性化,為企業發展辦實事”。

  近年來,作為全國優秀法院的常熟市人民法院延伸審判職能,在幫助小企業健康發展、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老板“跑路” 聯動維穩

  小企業是長三角經濟的活躍細胞。2011年1~9月,常熟市民營企業總數20588戶,注冊資本825.75億元,位居全省縣(市)前列。

  在市場經濟風浪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不足,企業關停并轉成為常態,如果處置不當,職工安置、工資償付往往引發一系列經濟糾紛及社會矛盾。

  2009年9月22日,支塘法庭出現一個難得的場面:工人在這邊領工資,又到那邊同新招工企業簽訂用工登記。

  當時,受金融危機影響,支塘鎮何市何南村江蘇華慶紡織有限公司企業主出走,留下一個爛攤子,職工工資拖欠達34萬余元。事發突然,該公司80多名職工涌至鎮政府、村委會,要求發放拖欠的工資。時值國慶、中秋前夕,職工們情緒不穩,緊張態勢一觸即發。支塘法庭法官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立即對該企業財產采取保全措施,并竭力安撫職工情緒。與此同時,法庭與鎮黨委政府溝通協調,最終由政府對該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先行墊付。

  然而,對于眾多務工人員來說,拿到政府發放的欠薪雖然高興,但卻失去了工作,謀生艱難。相反,一些企業面臨招工難的困境。對支塘法庭而言,案結事未了。他們及時將這一情況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主動與鎮勞動部門、轄區用人單位等多方協調,并將工人人數、基本情況進行登記。

  經多方打聽,一臺資企業因新添流水線,急需招工。經支塘法庭及鎮勞動部門與臺資企業聯系溝通,臺企老板求之不得,很快同意接收部分倒閉企業職工。因此,在工資發放現場,出現了一些職工又領工資又簽合同的一幕。

  目前,對于企業欠薪案件,常熟市已構建起政府主導,法院、勞動部門等共同推進的聯動機制,妥善解決倒閉企業職工工資。

  2009年以來,常熟法院受理工資仲裁申請執行案件3668件,涉及企業201家,政府共墊資625萬元,企業主棄企“跑路”現象逐年下降,小微企業發展運行呈平穩態勢。

  “放水養魚” 化危為機

  資金是小型企業的生命線,由于企業規模小、流動資金少,常常因無力還貸陷入破產、倒閉境地,而有的企業因底子好,一息尚存,如果法院直接進行破產清算,意味著宣判企業“死亡”。

  常熟法院依靠黨委、政府的力量,幫助企業引進第三方資金,“放水養魚”,重新激活企業,從而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蘇州錫宇紡織有限公司因借貸較多,企業面臨倒閉風險。法官溫建調查了解到,這家涉訴企業規模較大,只要引進第三方資金,企業尚有盤活的可能。支塘法庭聯系了支塘鎮招商辦。

  在錫宇紡織存亡之時,周志峰的富爾威紡織廠正在為擴大規模而焦急,由于廠房小,“生產出來的絨毯多得都沒地方放了”。

  支塘鎮招商辦獲知這一信息,找來雙方洽談。在法庭、鎮招商辦主持下,只經過兩輪協商,就達成協議,富爾威紡織公司以1000多萬元的資金注入,進駐蘇州錫宇紡織有限公司。

  第一次與法院打交道的周志峰沒想到,法官辦案效率很高,很快厘清了債權債務關系、安置好職工。注入了資金的錫宇廠房重新運轉起來。如今,富爾威廠房規模擴大到兩萬多平方米,產值從2009年的8000萬元,快速增加到今年的兩億元。

  “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如果自己找廠房,不知道等到什么時候。通過廠房盤活資產,最快捷,省時省力還省錢。”周志峰說,“這一過程中,法院處理得相當完美,工廠重新投入經營后,沒有一起債務糾紛找上門來,讓企業能夠專注發展。”

  法官溫建說,“坐堂問案,直接宣判,很簡單,但如果當初一判了之,也許這兩家企業都沒有再生的機會了,給企業一個緩沖機會,也許就活過來了,帶來的效果是社會、企業、職工多方共贏。”

  新型融資 司法撐腰

  常熟服裝城是全國最大的服裝服飾批發市場,這個營業面積280萬平方米的服裝城,也是個金融小世界。石偉江說,由于市場商鋪多,一些經營者為了將店鋪經營做大、做強,融資需求旺盛,在傳統的以住房、廠房、土地使用權等進行抵押擔保的基礎上,出現了以市場的商鋪使用權進行抵押擔保的新型擔保方式。

  由于這是一種新型的擔保方式,如何對此進行法律界定,成了常熟市法院的一個課題。

  在一起商鋪使用權糾紛案審理中,法官們遵循物權法的原則及規定,認定此種抵押方式合法有效。司法部門“發話”,讓服裝城的許多商戶心中的石頭落了地。

  石偉光說,2009年以來,服裝城地區有4610個經營戶通過將門市部經營權質押向金融機構融資,周轉次數達到7684批次,融資金額81.53億元,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商鋪經營者面臨的融資難問題,拓寬了商鋪經營者的融資渠道。

  此外,常熟法院還通過動員優質債權人參與競買、引進優質第三方收購股權等形式,為小企業融資提供司法保障。

  法院主動出擊為企業服務,是否與法院保守中立的司法定位相悖?面對疑問,常熟法院院長張崢嶸的思考是深入的。“能動司法是新形勢下把法院司法職能向社會延伸的必然要求,是創新社會管理方式的有效載體。”張崢嶸說。

  2009年以來,蘇州中院開展“和諧共建”活動,把法官派駐鄉鎮、社區、企業、學校,形成共建網絡,及時發現矛盾、化解糾紛。目前,作為基層院的常熟市法院建立起34個聯系點,庭長定期到聯系點,“到位不越位,指導不指揮”,為社區居民、企業院校,釋法解惑,調解糾紛。“下基層成了法官分內事,把大量的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前,對小企業提供司法保障,依法保護職工合法權益,正是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糾紛的重要渠道。”張崢嶸說。

  法官下沉,案件下浮。在法院普遍面臨“案多人少”的狀況下,常熟法院收案數不升反降,今年1月至10月,同比下降6.42%。

  常熟市委書記惠建林說,常熟市法院強化能動司法意識,緩解了小企業發展瓶頸,起到了司法保障和指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