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提出了“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以審判為中心”意味著司法的進一步去行政化,有助于法律公平公正的實現,有利于人民訴訟權利的保障。

  在全會精神的鼓舞下,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徐舍法庭緊緊圍繞“審判”中心,提升審判質量、擴大審判公開、建設審判隊伍,真正將“審判”塑成了法庭的生命線。

  一心一意提升審判質量

  因為擔任過3 年審判管理辦公室主任的緣故,徐舍法庭庭長錢葉平對于審判文書和庭審質量的要求近乎嚴苛。在他看來,庭審和裁判文書是法官所有工作的集中體現和最終成果,關系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公平正義,是一絲一毫都馬虎不得的。

  “就算是一個錯別字,也別想逃過他的眼睛。”說到庭長對審判質量的關注,年輕的助理審判員鄭清有感而發。盡管已經獨立撰寫裁判文書近2年,每次交給庭長簽發的時候,鄭清還是免不了有些忐忑。“他會看得十分仔細,標點符號都會改出來。”鄭清說,有時去拿簽發的文書時庭長會說一下這個案件庭審時發問的問題不夠恰當,節奏走得有些快,讓沒有準備的他嚇了一跳,“我們不知道庭長什么時候會看庭審的錄像,但只要庭審不夠完美,事后都會被他提醒。”

  事實上,錢葉平每天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抽看法庭庭審的實時錄像,90%以上的裁判文書都經過他的手一一審核修改。“案件的數量我們無法控制,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讓案件沒有瑕疵,讓審判經得起考驗。”在錢葉平的堅持下,整個法庭的審判質量得到了極大的保證,全體審判員都自覺查漏補缺,避免審判中的差錯和遺漏。新晉的年輕法官更是不敢馬虎,每個環節都仔細周到,虛心請教,整個法庭從上而下都充盈著嚴謹的司法作風。

  2014年底,徐舍法庭的裁判文書和庭審分別被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評為優秀裁判文書和優秀庭審,高質量的審判水平得到上級的肯定和認可。

  多種渠道擴大審判公開

  司法公開是新時期人民司法工作的一項重大內容。作為一個基層人民法庭,徐舍法庭面對基層普通群眾,直面社會內部矛盾,審判公開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近日,徐舍法庭開庭審理了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因為涉及土地承包政策的調整、村組織的政策操作以及農民的切實利益等一系列歷史和現實問題,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一直是一個讓基層法庭“頭疼”的案件類型。“既然不是法庭一家就能很好解決的問題,那么不妨讓大家都來看看,做做參謀。”為了更好面對和解決這類土地承包糾紛問題,徐舍法庭特別邀請當地村書記、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前來旁聽案件,讓他們了解土地承包合同訂立涉及的法律事項,從而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請他們幫著出謀劃策。“當基層的力量都匯集到了一起,阻力自然就小了,事情也就更容易迎刃而解。”錢葉平說。

  對于徐舍法庭來說,審判的公開絕不是走過場,做表演,而是讓公眾直面法庭的審判現場,增加對審判的了解、信賴和監督。庭長錢葉平介紹,徐舍法庭每年都會安排邀請地方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到法庭視察參觀,旁聽法官審理案件,并與他們座談,請代表委員評議法官的審判表現。平時,只要持有身份證件,經過法庭安檢的普通群眾也都可以進入法庭旁聽。不論是審判流程還是裁判文書,徐舍法庭審判的公開率都達到90%以上。“只要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我們一律公開,隨時可以接受群眾監督。”錢葉平嚴肅地說。

  齊心協力建設審判隊伍

  不論是審判質量還是公開程度,審判的中心還在于人。徐舍法庭目前擁有4名審判人員,書記員等輔助人員5名,人員配備整齊,隊伍素質強干。

  褚學超是徐舍法庭里公認的調解能手。雖然審理案件的經驗還沒有資深法官豐富,但年輕的褚學超有一套自己的調解經驗。“遇到交通事故或是雇員傷害這類的案件,調解時我會特別的耐心,傾聽當事人的訴說,因為我知道對于這類案件的受害方或家屬來說,傾聽他們說下心中的苦特別重要,你理解了他們,他們會更加的配合。” 今年以來他審結的133件案件中,其中86件是調解結案或者糾紛得到解決后當事人申請撤訴。與他相對應的是年輕的副庭長湯潔,庭里較為疑難的案件十有八九都會到她手中,這類案件矛盾突出,案情復雜,就是組織雙方調解,若沒有深厚的法律功底也很難進行下去。“有的時候真的感覺自己的能力太弱,沒辦法,只能自己暗地里努力學習。”在繁重的辦案壓力下,湯潔還不斷自我增壓,進修法律研究生課程,去年已經順利取得南京大學法學碩士學位。為了提升法官整體的業務水平,庭長錢葉平也是千方百計為法官們“輸氧加壓”,掏錢購買業務書籍、打印好資料分發給法官學習充電,組織法官集體討論案件,來自庭長的關懷,讓法官們感受到了什么叫“痛”并“快樂”著。

  個人發揮所長,整體提升實力,久而久之,大家發現徐舍法庭的疑案案件“上交”得少了,實地解決的多了,就連周六加班這樣的“苦差事”,大家也都按時按點,自覺自愿,從沒人說過一句抱怨的話。“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家庭,有些孩子還小,正需要陪伴,但為了庭里的工作,大家都放下了小家。”在他們看來,法庭乃至社會這個“大家”更需要他們。為此,他們甘愿奉獻自己所有的青春和力量,不愧于法官這個神圣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