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向全黨鄭重提出“四個必須”和“八條規范”,集中展示了我們黨在廉潔自律問題上的核心價值導向。在新的形勢下作為先鋒旗幟下的每一分子如何嚴格執行這一基本道德標準?以史為鑒,對于立起“四梁八柱”大有教益。

  以廉為寶,無欲則剛。春秋時期,子罕擔任宋國的司城,相當于當今的建設部長,手里握有不少工程項目。一個頗有錢財的商人某日突然造訪,想獻給他一塊寶玉。子罕拒絕說:“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其寶也。不若各有其寶。”一個“各有其寶”的推辭,讓廉者保全操守,令送者心悅誠服。當今社會紛繁復雜,每個共產黨員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如果只講私情不講廉潔、只講私情不講原則,很易墜入萬丈深淵。唯有面對物欲橫流做到眼不花、手不伸、心不貪,就不會被“小意思”、“小紅包”、“小人情”收買,更不會被各種巧里名目的“禮惠”所擊倒,方能恪守操守活得坦然。

  以公為大,無堅不催。《禮記·禮運》中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唐代的戶部相當于現在的財政部,通常以賦稅盈余的名義向皇帝進獻,稱作“羨余”。可唐憲宗時的戶部侍郎李絳卻偏不進獻。唐憲宗問起此事,李絳回答,戶部管理的都是陛下的東西,何來“羨余”呢?以公家財物換取私恩,這種不廉之風我不愿隨從。從這個史料中不難看出,分清公私界限,就能風吹不倒、沙打不迷、無堅不催、昂首做人辦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在帶領蘭考人民治理窮山惡水期間,身患疾病不幸倒下,臨“走”前他給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是災區,我死了,不要多花錢。我死后只有一個要求,要求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這種以公為大的風范成了蘭考人民建設家園的精神財富。

  以奢為亡,無愧本色。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后意志衰退,整天沉湎奢侈生活,不久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導致西晉滅亡。1940年,華僑陳嘉庚到重慶時,蔣介石設宴招待他花了800塊銀元。隨后陳嘉庚來到延安,毛澤東請他吃飯僅有三個菜:豆角、西紅柿和雞湯。飯后,陳嘉庚無限感慨:“得天下者,共產黨也!”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后,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在他帶領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這年的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這是藏族人民對他的深切懷念。人們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時,看到兩件遺物:一是他僅有的8元6角錢;一是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于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孔繁森留下的遺產,是一名共產黨員無愧本色的集中展現。

  以學為養,無悔人生。包拯人稱“包青天”又被譽為“包學士”,他在要位任職期間,無論公務多么繁忙,他總是不忘學習,以超強的決斷能力與防腐膽識贏得了百姓的稱道。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力倡黨員干部要終身學習,通過不斷修煉確立為共產主義奮斗到底的革命人生觀,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反腐防變的能力。事實證明,“是非明于學習,腐敗止于正氣”。黨員干部只有自覺加強學習,才能學以養廉、學以立德,才能在有限的政治生涯中保持清正廉潔,做到公而忘私、一心為民。

  以史為鑒、借史為鏡,為共產黨員堅持“四個必須”“八條規范”標準提供了一個參照系,同時,可為其立起“四梁八柱”增添底氣。借“他山之石”,乃培育浩然正氣、樹立公仆形象之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