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調解攻略之我見
作者:胡長庚 發布時間:2007-07-30 瀏覽次數:1509
民事調解工作是人民法院及時化解矛盾糾紛的最有效途徑,既是當事人尋求司法程序解決矛盾糾紛的一種最簡便的方式,同時又是減少訴訟成本和訴訟資源的一種訴訟方式。調解具有過程快捷,費用節約,雙方當事人易于接受等特點。
具體對案件的調解法官應當具有和做到:
博學多才,果斷威信。就是法官自身要有較高的素養,熱愛本質工作,干一行,愛一行,才會鉆一行,才會博才多學,掌握了多方面的社會知識,調解時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在調解各類糾紛時才不會陷入僵局。說話辦事不能優柔寡斷、猶豫不決,要雷厲風行,不能給當事人一個不置可否的感覺。否則,當事人就有可能認為法官對法律規定把握不準,生搬硬套,指鹿為馬,而不聽從指揮,不遵守法庭紀律,甚至覺得你無能可欺。特別是對一些法律規定不明確、不具體的問題尤其要注意,不能拖泥帶水。
循循善誘,釋明法條。在案件審理中,當事人對法院調解并不十分了解,認為同意調解就意味著讓步,氣勢上首先輸給了對方,利益上也將受損。特別是離婚案件的原告方,認為調解就是調和,因此往往會明確表示不同意調解。還有一些人誤認為法院調解等同于民間調解,調解效力不如判決。針對上述情況,在民事調解中積極引導當事人,主動向他們釋明調解工作的真實內涵,從心理上消除當事人的顧慮。
業精于勤,詳盡筆錄。在辦理案件時,法官不僅要勤奮學習,作到口勤手勤,也就是勤說勤記,特別強調法官不能懶筆,許多的時候是在當事人沒有知覺的情況下才會據實陳述,許多被告的心理是想拖延訴訟,如果你在第一時間內將詢問了原、被告雙方的筆錄,將許多方面的東西固定下來,不給某些玩假的機會,如離婚案件的當事人舉交假的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證明,筆錄對查明案件,分清是非有非常好的作用,又如,記下了原、被告的身份證號碼及財產狀況還可以為今后的強制執行打下伏筆。
化解敵意,公正中立。在民事訴訟的各個環節,注重淡化當事人訴爭的“箭撥孥張”的氣氛,用非常平和的語言,將訴訟淡化為拉家常??重要而不必緊張,避免用過激的言語刺激觸怒當事人,讓當事人把法院真正看作是替他們解決紛爭的中立機構,避免產生對立情緒。同時,不對任何一方當事人表現出異常親熱招呼,案情、處理結果暗示等。在庭前、庭后通過聊家常的方式,營造調解氛圍,促進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
行成于思,換位取信。人們難得一輩子打一次官司,他們走上法庭實出無奈,他們與法官的交道一輩子也可能只有一次,但這一次,對當事人是終生難忘的印象,關系人民法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們每一個法官都要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著想,以“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辦,我希望法官怎么辦”努力以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因此,對待每一個案件,法官都應當謹慎從事,想一想當事人的難處,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把司法為民的理念落到實處。
推心置腹,以誠感人。當事人之所以走上法庭,在很多時候是因為存在迷惘或有怨氣或要面子,想在法庭把心中的苦水吐出來,把胸中的郁悶發出來,非常希望法官能理解,能聽他傾訴。因此,法官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耐心聽當事人把話說完,不斷打斷當事人的談話,法官的言行不應當讓當事人感覺到你傾向于另一方當事人或代理人。法官傾聽當事人訴說的過程,也是法官思考問題,把握矛盾焦點,尋找解決問題突破口的過程。法官的話是否有份量,是否能被當事人所接受,與你的聽取當事人意見時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有著很大關系,也是成功調處民事糾紛的重要因素。
法情結合,用心調解。基層法院受理的較大比例的案件是離婚案件,雙方都是基于感情上的糾葛才提出離婚訴訟,感情沒有了但親情還存在,孩子和他們的血緣是分不開的。如在審理離婚案件時,雙方對離婚事項都達成了協議、但子女撫養、共同財產時僵持不下時,以孩子為紐帶,從孩子與雙方之間的親情入手,極力溝通雙方思想,觸動雙方從親情的角度考慮,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巧借外力,多方協調。一是通過民間調解組織對案件進行調解。民間調解組織有充裕的時間接觸雙方當事人,了解雙方當事人的情況,能夠
更多地做雙方當事人的工作。二是借助法院人民陪審員力量促進調解。人民陪審員多數來源于最基層,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工作能力,對于社會情況比較了解,具 有法院工作經驗,易于調解達成協議。三是取得當事人所在的居委會、村委會人員或者在當地族長或德高望重的老輩的支持,協助法院做好調解工作。在調解過程
中,針對不同案件的不同特點,積極借助當事人所在單位、居委會以及前來為案說情的親朋好友等外部力量配合調解,充分利用當事人對他們的信任關系,促成雙方當事人和解。
不限場地,形式靈活。調解工作既可以是面對面的談論,也可以是背靠背的協商;既可以在法庭上談,也可以到當事人家中或工作單位協商,可以在田邊地角,還可以委托基層民調組織進行調處;既可以電話聯絡,短信溝通,也可以民發送電子郵件,還可以讓當事人單獨磋商。總之,不管用什么方式,通過什么途徑,只要不違
反法律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只要能讓當事人接受,能讓當事人達成合意就行。
因勢利導,適時調解。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有的當事人聽信旁人的挑唆,固持已見,還有的代理人不是配合解決矛盾,而是以攪渾水為目的,而提供無中生有的證據,為此,要對代理人舉證稍加限制,多讓當事人自己陳述事實,回到事實的本來面目上來,這樣才會有調解的基礎,只要有一絲調解的可能,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因勢利導地展開調解。
各個擊破,分步調解。民事訴訟案件爭議的焦點往往不止一個,當事人在調解中因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常常提出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對方當事人因不能接受其中的部分意見而否定整個方案的現象時有發生。對多個爭議的請求事項可以逐個分解,對能夠達成協議的部分先行調解,然后步步為營,促成全面調解。如在審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時,原告提出了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費、精神損失等多項請求。可賠償項目一一分解,引導當事人逐個協商;對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費等容易調解的,先行達成協議,最后對分歧較大的精神損失進行調解。
訴訟保全,案例引導。保全措施的實施,對于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使當事人依法履行義務,保證人民法院將來作出的判決順利執行,將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訴訟過程中充分運用保全措施,給虧理的一方當事人行成壓力,用成功的調解、執行經驗案例來引導當事人,讓他們自己取舍,互相諒解,達成調解協議。
講清風險,細算損失,促成調解兌現。對不易達成調解協議的當事人,可以背對背作調解工作,由于對方的抵觸情緒太大,會想方設法來規避執行,有些規避執行的事例不能讓可能敗訴的一方聽到。讓勝訴方知道執行風險,依照法律規定是不能執行當事人的必須的生活用品、用具、居住的必要房屋條件的,地處農村的村民,沒有多少現金存在銀行和信用社,讓他們自己清醒地把握尺度,得到現時的補償,雙方如果繼續訴訟,會多費工費時,產生許多訴訟帶來的損失,有時會落得兩敗俱傷,講清這些利害關系后促成雙方認識到“追求數據不如互相諒解,追求現實”適時達成調解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