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
作者:肖文明 發布時間:2007-05-16 瀏覽次數:2616
近日,如東法院對近年來所辦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進行了統計,發現其中屬于農村青少年犯罪的案件比重很大。三年來,如東縣人民法院審理青少年犯罪案件255件369人,判處徒刑以上247人,青少年犯罪案件每年正以平均10%的速度遞增,其中農民身份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就占到98%以上,如東法院在對這些案件進行統計分析后顯示,農村青少年犯罪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特點:
??犯罪主體呈現低齡化、低學歷趨勢。上述369名青少年中,14?16周歲為73人,占總人數的19.78%;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僅有21人,其余均為初中以下學歷,占總人數的94%以上。
??犯罪動機簡單,團伙犯罪的特征較為顯著。青少年模仿性強,自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一經引誘就會失足。如王某初中畢業后回到農村,整日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便拉攏同學張某、劉某、王某等人(均為青少年)拉班結派,在縣城各娛樂場所采取打罵、恐嚇、強行搜身等手段,對同齡人進行敲詐勒索和搶劫,半年內就作案20余起。
??外地人流竄作案數量增加。隨著家童的發展和人流量的增多,不少來如的外地青少年在當地作案的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如范某系貴州的一聾啞人,2006年在與一批同為聾啞人的老鄉來到如東后,開始專門撬他人摩托車后備箱,盜竊他人財物。
??“雙搶一盜”侵財性犯罪突出,性犯罪呈上升趨勢。青少年犯罪主要以侵財性犯罪為主,此類案件占到案件總數的82.2%。同時,農村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呈逐年增長趨勢,犯罪年齡段主要集中在15?19歲之間,主要的作案對象是自己熟悉的同學、鄰居等,作案手段大多以誘騙、威脅為主。
農村青少年犯罪緣何居高不下?如東法院分析認為,法律意識淡薄是農村青少年犯罪率高的一大“殺手”。一些農村父母法制意識比較淡薄,遇事喜歡付諸武力或私下解決。青少年處于這種環境,一般難以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再加之青少年自我約束能力不強,辨別是非能力差,逞強好勝心強,遇事易沖動,不計后果。
同時,隨著網絡的普及,網吧在農村集鎮地區也大量地涌現,不良信息極易被未成年人獲得,一些色情暴力書刊和影視資料在農村大有市場,致使低俗的文化滲透到農村各個層面,一些農村青少年在這種環境的浸染下,經不住誘惑,往往走上了犯罪道路。
學校和社會對學生教育管理體制不健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不愿承擔社會責任,對后進學生和問題學生不因人施教,放任自流,有的學校甚至將存在“問題”的學生一推了之,簡單做開除處理,致使相當“一部分青少年過早踏入社會,這部分青少年有的對社會產生了仇視心理,進而采取過激手段報復社會。
如東縣人民法院認為,預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區、司法、社會共同努力,齊抓共管。
其一,家長要發揮好對子女的監護教育、引導和管理作用,做到“四個有數”,即:對孩子的課外讀物、人員交往、娛樂時間、手中財物要做到心中有數。
其二,學校應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盡快在農村中小學普及法律常識,提高中小學生防范不良行為侵害的能力和遵紀守法的自律能力。
其三,鄉鎮、街道、村(居)委會要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建立完善社區內各種文化、教育場所和設施,組織未成年人參加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引導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
其四,教育主管部門應通盤考慮,大膽探索新形勢下對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問題,目前應著重發揮好兼職法制輔導員和法制副校長的作用,保障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共青團、宣傳、文化等部門要堅持正面引導的方針,組織青少年開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為他們提供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門應加大“掃黃打非”力度,抓好報刊、音像制品市場和網吧、游戲廳、舞廳等娛樂場所的清理整頓工作,凈化校園周邊環境,減少誘發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最后,就業是民生之本,是預防和減少農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社會應當加強對農村青少年勞動技能的培訓教育,鼓勵青少年學有一技之長,以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轉換就業方式,服務社會,增加收入。此外,整個社會還要落實好青少年罪犯的幫教工作。預防青少年犯罪包括對一般青少年的犯罪預防和對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的預防兩個方面。要把重新犯罪控制在最低限度,切實做到對刑釋解教人員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長、育其人,給他們出路和溫暖,幫助他們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