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在有了房有了車之后便夢想著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其實小康不僅僅指的是物質生活的富裕,還包括精神生活的祥和。我們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號稱禮義之邦的中國,人們等公交車不知道排隊,遇到老弱病殘不懂得讓位。有外國人士用“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規、不愛護環境和公共設施、喧嘩吵鬧”來描述中國的旅游者。其實,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豐衣足食的社會,也是安定祥和公正有序的社會。因此,我的小康夢想就是我們的社會成為誠信有禮的社會。

人生而有欲,與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荀子.禮論》)所以說,“禮”是社會安定有序的基礎條件之一。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度與民族必然是個悲劇的存在,若有了優良的文化而不能有效的恰當的繼承和發揚絕對是對文明的極度褻瀆。讓中國傳統美德中的文化遺產得以繼承和發揚,是豐富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創建小康社會重要內容。

季羨林老先生曾經說過“人必自愛而后人愛之。沒有禮貌是目中無人的一種表現,是自私自利的一種表現,如果這樣的人多了,必然產生與社會不協調的后果。”雖然很多人的物質生活比以前有了極大的豐富和提高,但人們的幸福感卻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充分說明物質生活的提高并不一定就能夠帶來整個社會的和諧。我們雖然抨擊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但我們卻無法舍棄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因為這些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綱領。有人將仁愛孝敬的重德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可見,這些東西是不能夠輕易舍棄的,否則我們中華民族將失去凝聚的力量。

創建小康社會不能僅僅滿足對“衣、食、住、行”的追求,還應當講究社會的規范有禮、井然有序。我不敢奢望人人都具備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豪情,但是如果我們坐公交車的時候為老人、孩子讓個座;如果我們在銀行、車站買票的時候,自覺排個隊;如果我們過馬路的時候,自覺按照紅綠燈指示行走;如果……那么我們便屬于有禮貌的人。其實只要我們每個人將一點一點的小事情做好,那么我們的社會就會回歸到“禮儀之邦”位置上來。

講究禮貌和誠信,從小處看,是一個人道德素質的表現,其對個人的發展可能具備決定性的意義;從大處講,其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據說一些歐洲國家針對華人采取花樣繁多的歧視限制措施就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人野蠻無禮。因此,無論從哪個層次講,“禮”都是必要的。

“富者有禮高質,貧者有禮免辱,父子有禮慈孝,兄弟有禮和睦,夫妻有禮情長,朋友有禮義篤,社會有禮祥和。”這是香港《公正報》上的一段話。真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禮”上獲得益處,也希望通過講“禮”來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