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院長的駐庭日記
作者:張景義 張寬明 陳勝平 發布時間:2011-11-04 瀏覽次數:1022
日前,本報記者在江蘇省姜堰市人民法院進行采訪時,偶然發現該院院長褚靖娟的一本駐庭日記,里面記錄的是一個月前,褚靖娟下訪基層法庭,與干警同吃同住同辦案的故事。同時,她還深入當地農村進行調研,訪貧問苦,征求基層老百姓對法院工作的意見。這本日記讀來情深意切、樸實無華。當前,全國法院正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再學習再教育活動,如何將這一活動具體化、實踐化、生動化?記者節選的以下日記也許能回答這一問題。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晴
一大早,我和張甸法庭庭長陳網喜來到張甸鎮行政中心,受到鎮黨委書記周旺根、鎮長段厚林的熱情接待。在聽取周書記、段鎮長對法院、法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后,便與陳庭長徑直來到三彭村。三彭村是張甸鎮最大的村,也是該鎮經濟較為落后的村。
走進村部,村干部、群眾代表很是熱情,忙著泡茶端水噓寒問暖。村民善良純樸、熱情好客讓我倍感溫暖和感動。從村委會主任張正林介紹中得知,三彭村共有20個村民小組,現有852戶,3106人,其中低保農戶89戶。村里沒有實體經濟,至今仍有債務40余萬元,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貧困村。村民長期靠種植、養殖為生。
在村主任的帶領下,我們順道來到了顧大爺家。他和老伴帶著兩個孫女。兩個小女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我走上前去拉著她們的手問道:“想不想爸爸媽媽?”兩個小孩子都不約而同地搖搖頭。站在一旁的顧大娘連忙說:“兒子兒媳長年在外打工,只有春節才回來,小孩子從小就和我們一起生活,與父母感情不深,也怕見生人。”“全村共有多少戶存在'留守兒童'問題?”我詢問張主任。“354戶。”張主任回答。
看著面帶羞澀的兩個小孩,聽著張主任脫口而出的回答,我心情突然變得很沉重。現在農村“留守兒童”引發了一些法律問題,我想我們這些司法工作者應該多去關愛他們,多為他們解決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
再次回到村部后,遇到了從鎮里開會回來的村支書張紅寶,我和張支書聊起了法院想與三彭村結成法治共建對象的想法,張支書聽后一臉興奮。他說十分希望與法院開展這樣的活動,他這些年為維護村里治安穩定也費了很多心思。他認為有了穩定的法治環境,農村脫貧致富之路才會越走越順利。
今天的走訪,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法院工作在落實黨的群眾觀點方面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只有多到下面去走走,才能知民情,曉民需,才能把審判的作用發揮到實處。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晴轉多云
吃過早飯出來,我們詢問了幾個村民,找到了梅網村支書唐后林的家。我們說明了來意,唐支書對我們的到來表示熱情歡迎。他自豪地告訴我們,梅網村的群眾矛盾糾紛處理工作做得很好,基本上是矛盾不上交,小糾紛不出村,大糾紛不出鎮,90%的案件在村里就能得到化解。
唐支書告訴我們,近年來,該村不斷探索加強群眾工作的方法,連續三年實現“六無”目標,即無越級上訪、無邪教人員、無刑事案件發生、無安全事故、無吸毒、無計劃外生育現象。
梅網村的成功經驗告訴我,社會管理需要創新,創新是社會管理永恒的主題;梅網村的成功之處也啟迪了我,只要始終堅持正確的工作方向,緊緊依靠群眾,社會管理創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多云
根據計劃安排,今天本來想和張甸法庭的干警交流座談的,但三彭村主任打來電話,請我們去調解一起群眾信訪案件。于是我們迅速趕往三彭村。
2010年初,三彭村為完成招商引資任務而引進金江鵝業公司。當時,在土地征用上村里采取的是以租代征的方法給了企業160畝地。該企業進駐后,建筑了廠房的框架,但至今未進行實質上的生產。因為工人為工資、村民為土地租金等問題阻攔企業建設,致使老板抱怨,村干部泄氣,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我認識到,這起信訪案件如果不及時調處解決,既會影響到三彭村的安全穩定,也會影響到三彭村的脫貧致富。
調解現場,我與企業和村民代表坦誠交換意見,指出糾紛解決的利害關系,并提出法律指導意見。同時,張甸鎮綜治辦、司法所和本村有民望的村民代表也一起出面做雙方的調解工作,通過零距離、面對面、心與心的坦誠交換意見以及釋法疏導工作,該案最終得到了圓滿解決。
此案的有效調處,讓我深深體會到:辦案法官要注重和堅持對當事人正確引導,主動深入社區、鎮村、企業開展就地調解。邀請當地居委會、鎮村民調干部一起做各方當事人的工作,是化解矛盾、解決糾紛,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有效途徑。
再次回到張甸法庭后,我又緊鑼密鼓地召集庭里的五位干警進行座談交流,詳細詢問了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情況,重點傾聽他們對法院工作的意見建議和希望要求。
座談中,我了解到,今年以來,張甸法庭將“群眾觀點大討論”活動與審判執行工作緊密結合,積極克服地處偏遠、案多人少和經費保障不足的困難,切實發揮了法庭的前沿陣地作用,法庭工作連年受到鎮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好評。
走進法官高華金的辦公室,一面“巧斷家長里短,善解千千心結”的錦旗引起了我的注意。高法官1983年從部隊轉業來到法院工作,28年來一直堅守在張甸法庭,共審結2500多起案件,調解結案80%以上,解決了大量的矛盾糾紛,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鄉村法官”。他的妻子患有先天性疾病,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肩上。但他不離不棄,對妻子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體貼,令村民和同事們極為感動。
法庭的業績和法官們的冷暖甘苦,讓我深深體會到,法院的工作想要做好,離不開廣大干警同志的無私奉獻與辛勤努力,作為班長的我,今后一定要多多關心愛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