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平臺虛設商鋪、虛假交易,騙取平臺補貼款,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作者:如皋市人民法院 錢柳琦 發布時間:2024-10-28 瀏覽次數:7208
【關鍵詞】
電商平臺;虛設商鋪;虛假交易;騙取補貼;合同詐騙
【裁判要點】
行為人在與電商平臺簽訂合作協議后,在平臺虛設商鋪、虛假交易,進而騙取平臺對商鋪補貼款,應按照合同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基本案情】
被告人于2015年11月至12月間以自己或借用他人名義與漢海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設立的大眾點評網簽訂了技術服務框架協議,由大眾點評網為其提供團購服務。為獲得網站提供的店鋪補貼費用,被告人虛假開設多家網上店鋪,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間進行虛假交易,從而騙取漢海公司店鋪補貼款人民幣8.9萬余元。
【裁判結果及理由】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合同詐騙罪,依法應予懲處。公訴機關的指控,事實清楚,定性正確。被告人到案后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且已退賠違法所得,辯護人據此建議對被告人從輕處罰的意見,本院予以采納。為維護經濟合同管理制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第六十七第三款、第七十二條第一款及第三款、第七十三條第二款及第三款、第五十三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被告人犯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
【案例評析】
合同是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利用經濟合同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行為,使以契約關系和誠信精神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秩序遭到破壞,同時也損害了合同相對方的合法權益。因此刑法規定合同詐騙罪旨在保護正常的市場經濟活動秩序和合同相對方的合法權益,打擊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使用欺騙手段,騙取合同相對方數額較大財物的行為。
刑法第224條規定了合同詐騙罪的五種犯罪形式,即(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但基于本罪在刑法分則中處于擾亂市場秩序罪一節,其所保護的法益除了合同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之外,還包括正常的市場經濟活動秩序,因此在本罪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上還需考慮合同內容是否為經濟合同,行為后果是否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經濟活動秩序等因素。
本罪的主觀要件除了犯罪故意之外,還必須具備非法占有的目的,即非法占有合同相對方財物的目的。此點亦是區分合同詐騙罪與一般經濟合同糾紛的關鍵。行為人若無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便在合同簽訂、履行過程中采取了欺騙手段,導致合同履行違約,并造成合同相對人損失的,也不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而在合同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斷上,不應僅僅考慮行為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所采取的欺騙手段,還應當結合行為人事前履行合同的能力、事中合同履行的情況、合同中資金流向和事后行為人違約責任的承擔情況等因素來綜合考量。
結合本案來看,雖然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對檢察機關指控的罪名均無異議,但在評價被告人的行為時還是應當注意兩點:第一,該行為究竟是符合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的犯罪行為,還是一般的經濟合同糾紛;第二,該行為是構成合同詐騙罪還是普通詐騙罪。
對于第一個問題,被告人在與電商平臺大眾點評網簽訂了合作協議之后,在該平臺虛假設立網上店鋪,然后通過這些虛假店鋪進行虛假交易,從而騙取電商平臺對入駐店鋪的補貼款。在整個行為過程中,在并無真實店鋪和交易的情況下,被告人不僅積極虛構了店鋪和網店交易,同時在電商平臺提供補貼款時,隱瞞了這些虛假事實,從而獲取了數額較大的財物,其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詐騙行為,和其明知自己不具備補貼領取條件,仍積極創造虛假條件騙取補貼款的非法占有目的,已經符合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因此被告人的行為不再是一般的經濟合同糾紛,而是屬于犯罪行為。
關于第二個問題,普通詐騙罪和合同詐騙罪是一般罪名與特殊罪名的法條競合關系,所以符合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的行為一定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反之,行為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且利用了經濟合同的交易形式,便成立合同詐騙罪。因此,如何理解和認定合同,便是判斷行為是屬于詐騙罪還是合同詐騙罪的關鍵。合同詐騙罪處于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罪中擾亂市場秩序罪一節里,因此其保護的法益除了合同相對人的合法財產權益之外,還包括正常的經濟活動秩序。換言之,行為只有達到侵害正常經濟活動秩序的程度,才能認定為合同詐騙罪。這就決定了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內容不可能是任何民事關系,而應當限定為以經濟交易、經濟服務等市場行為為內容的經濟合同。本案中,被告人與大眾點評網簽訂技術服務框架協議,其內容是被告人在該電商平臺注冊商家店鋪,由大眾點評網為其提供團購交易服務,并提供一定補貼。該協議是以雙方盈利為目的,通過約定提供市場交易服務為內容的經濟合同,并非一般意義的民事合同。同時,被告人的詐騙行為除騙取補貼,造成大眾點評網財產損失之外,還利用電商平臺自身管理漏洞,通過設立虛假店鋪、虛假交易的方式,干擾了網絡領域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因此,被告人的詐騙行為發生于經濟合同履行過程中,同時破壞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符合合同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該案判決定性正確,同時量刑時綜合考慮了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以及被告人認罪認罰、積極退賠、坦白等從輕情節,并適用緩刑,做到了寬嚴相濟、量刑適當。
通過本案應當看到,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步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市場交易的同時,也為犯罪行為提供了新的可乘之機。被告人犯罪意圖最終得以實現的原因除了其貪欲催動和精心策劃實施之外,與電商企業內部相關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是密不可分的。大眾點評網在第三方商戶準入資格審查上把關不嚴,同時對于商戶交易真實性、補貼款發放等環節審核監管不嚴,共同造成了本案的危害結果。因此,網絡領域,特別是電子商務領域的社會治理,需要監管者、網絡服務提供者、電商平臺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凝聚合力、協調聯動,方能取得實效。需要注意的是,打擊網絡電商犯罪不能矯枉過正,應當嚴格區分一般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防止刑法過度介入經濟生活,在推動網絡領域社會治理的同時,推動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同步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