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上一當,當當不一樣!被騙后上網求助,再入“詐騙陷阱”
作者:沛縣人民法院 賀雪 李璽 發布時間:2024-08-27 瀏覽次數:1840
聲稱“專業律師”所向披靡
收費后又百般拖延
沒錯,你可能已經掉進了“假律師”的詐騙陷阱
案情簡介
前不久,小王經歷電信詐騙被騙七萬多,想著盡快追回損失,便在各大社交媒體查找相關案例和做法。一天晚上,他在翻看某直播平臺時,看到“李律師”賬號發布的視頻,視頻里的“李律師”西裝革履,講解案件頭頭是道。
于是小王開始天天關注“李律師”發布的視頻,關注每一條與“追回被騙款”有關的“案例講解”,“費心鉆研”了幾天后,他覺得“李律師”不僅專業知識過硬,還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開始在直播和視頻下面問詢自己的案子情況,好巧不巧,剛發出咨詢評論后不久,“李律師”便主動私聊他,并發給他一個微信號想要“詳談案件”。
小王立刻添加微信,開始訴說自己的情況和被騙經過,此時,“李律師”打斷了他,說明只有交過訴訟代理費,自己才可以解答。小王深信不疑,立即轉款1.5萬元。收到訴訟代理費后,“李律師”聲稱自己忙于開庭,讓小王將自己的問題逐一留言,之后會仔細查看回復。
錢交了,材料發了,問題也問了,一切都交給律師了,小王終于松了一口氣,等待律師答復。
然而兩周過去了,毫無回復。小王開始著急了,多次催促,然而得到的回答就是“手頭案子多,請耐心等待”。又一周過去了,小王再次詢問,“李律師”隔了三天,發來了一份草擬好的訴訟文書,并聲稱找到了會接觸到案件的“相關人員”提供幫助,要求再支付“打點費”“路費”1萬元,出于信任和急于追回款項的心情,小王再次打款。
隨之而來又是長時間的失聯和等待,小王漸漸察覺,所謂的“李律師”似乎不那么可信。他開始向“李律師”索要律師證等證件信息,但是對方以各種理由搪塞。小王找到了當地的律師事務所,幫助查詢此律師的身份信息,被告知該律師是“假的”。冷靜后的小王立刻報警,經公安機關調查發現,楊某假借“李律師”的名義實施詐騙,4名群眾被騙取財物近16萬元。
法院審理
沛縣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楊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公訴機關指控被告人楊某犯詐騙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法院予以支持。被告人到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系坦白,且自愿認罪認罰,可以從輕或從寬處罰。根據被告人楊某的犯罪事實、犯罪性質、情節和對社會危害程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第六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之規定,判決被告人楊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四萬元。涉案贓款人民幣十五萬九千一百四十八元依法予以追繳或退賠,發還被害人。
法官說法
有時自稱是“律師”的人,不一定是真律師。此類騙局利用受害人急于尋求法律幫助的迫切心態實施詐騙,受害人主動搜索并與不法分子取得聯系,不法分子自稱所謂“律師”,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且更容易獲取信任。
規范的律師委托代理服務需簽訂正規的委托代理合同或服務合同,明確約定相關費用的金額、標準、支付方式。大家在尋找律師咨詢法律問題或請求代理訴訟時,一方面要審查對方是否持有律師執業證書,可在中國法律服務網的官方網站查詢律師事務所及律師信息。另一方面要警惕那些自稱“有關系”或者“打包票”的“律師”,遇到以各種理由頻繁索要財物等情形,需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以免掉入不法分子精心設計的詐騙陷阱。